摘 要:作為新時代的科研型教師,怎樣打造高效課堂是我們一直在研究與思考的問題。就高效課堂而言,不僅要求教師有較強的教學能力,也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他們只有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夠主動地投入學習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能的提升。文章對初中數學高效課堂進行了簡單闡述,重點分析了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思路,主要討論了如何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數學;數學教學;有效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方式、內容與目標等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傳統的“師講生聽”逐漸被學生自主探究所取代,而數學知識不再被割裂,變得更加具有聯系性與生活化,教學目標也從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轉為學生會綜合運用知識、熟悉數學思想方法、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看問題。然而,從實際初中數學教學情況來看,學生懂數學知識但不會應用數學知識的情況依然存在,數學學困生的轉化效率并不高。筆者認為,作為新時代科研型教師,應當立足于實際,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打造高效課堂,切實解決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問題,從而提升教學有效性。
一、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概述
簡而言之,高效課堂就是能夠達成較高教學效率的課堂。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才算得上是高效課堂呢?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筆者發現,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學者認為,高效就是對課堂時間的充分利用,在每個學習階段學生都有任務要完成。如預習階段,學生通過視頻、學習任務單完成對新知識的預習任務;課上階段,學生通過合作解決問題。也有學者認為,高效課堂就是利用具體的一節課解決學生在學習上遇到的難題,引導他們掌握好的學習方法,并提升他們的能力。還有學者認為,高效課堂就是讓學生有好的學習環境,適當減少自己講的內容,給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機會。根據以上闡述,結合初中數學課程特點,筆者得出:高效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改善教學方法創造好的學習環境,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就初中數學而言,學生認識、理解了數學公式、原理、定理,這算不得高效。只有學生真正通過自己掌握了所學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學會了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并能夠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問題,同時實現了初中數學重難點的突破,這才能稱得上高效。至于具體如何打造初中數學高效課堂,提升教學有效性,以下對此進行詳細論述。
二、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思路
1.激發興趣
興趣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激勵作用已經得到充分證實,對于初中教師來說,要提升教學有效性,應當重視學生的興趣。初中生的數學興趣來源于什么呢?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自己的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幾點。第一,教師的賞識。根據羅森塔爾效應,當個體的某種行為被寄予期望時,他再次表現出這種行為的概率就會增加。站在初中數學學習的視角來看,當學生的進步受到教師賞識時,他再次取得進步的概率就會有所增加。而學生之所以會再次取得進步,是因為在教師的賞識之下對數學產生了興趣。第二,同學的關注。根據以上心理學理論,當學生因為自己的數學筆記、作業、考試成績等受到周圍人的關注時,他就會樂意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第三,外物的刺激。大量研究與實踐表明,數學故事、數學游戲比常規教學更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對此,教師可通過以上途徑激發學生興趣,為提升教學有效性創造良好條件。
2.重視學生探索過程
學生的數學學習在于探索,學生真正通過自主探索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夠將其化為己用。因此,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過程。比如說勾股定理,它用一個數學公式就可以描述,即a2+b2=c2。如果教師僅告知學生這一公式的內涵及用途,那么學生的學習就缺乏意義。勾股定理的歷史來源已久,古今中外諸多數學家應用多種方法對其進行了論證。教師可以模擬這些數學家對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由學生通過繪制輔助圖形對其進行論證,并在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與數學文化。這不僅有助于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形成過程,也能夠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還給教師落實數學德育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3.強調思維發展
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在于運用數學思想方法解決問題,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經歷一定的思維活動,如對比分析、歸類總結等,從而掌握相應的數學思想方法,這對學生思維的發展是相當有益的。而且,“一法通則萬法通”。學生掌握了數學思想方法,不僅會處理一類問題,還會處理多種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比如,學生掌握了數形結合方法后,看到了與圖形相關的、較為復雜的文字敘述題,就會下意識地根據文字敘述畫圖,進而通過圖形解決問題,而不是選擇放棄。所以,對于教師而言,應當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重視學生思維發展。
4.提高教學密度
筆者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有很多學習中上游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課后努力完成作業,每次小考名列前茅,但由于不會靈活思考,處理綜合性問題,總是會在大考中失分。究其原因,是教師忽略了對學生所學內容的延伸。就數學問題而言,它總是千變萬化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是不變的。對于學生來說,不能只學會一個題的處理方法,而是要從一個題中學會同一類的解法,這就要求教師提高教學密度,開展一題多解練習,這種練習方式符合新課程標準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要求。這樣,學生不會有作業負擔,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三、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打造高效課堂
1.把握教學原則
初中數學教學并不是毫無章法的,筆者認為,要提升其教學有效性,教師應當遵循以下原則。第一,相關性原則。充分考慮教學應用素材是否與學生已有經驗相符合,基于此,將其與教材內容相關聯,從而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例如,在不等式的學習之前,學生已經有了方程的基礎,在此教學中,教師就可從方程引入不等式。而不等式通常會應用于處理最優方案的問題中,對此,教師可用最優方案的典型問題對不等式內容進行擴充。第二,典型性原則。選擇典型的數學問題對數學知識進行解析。所謂典型問題,它勢必要用到某些知識、某些數學思想。教師可將名校中考模擬題應用于教學中,其難度大多超過中考。當學生有效解決了這些問題時,中考對他們來說就會變得簡單。為了維持學生的數學學習信心,教師也應進行適當引導。第三,可接受原則。學生在數學學習上是有一定差異的,對于數學內容的展現,教師要尊重其差異,分層次地展現,盡可能地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第四,趣味性原則。通過有趣的數學故事、數學動畫或者是課堂趣事等,打造有趣的課堂。當學生產生興趣,他們就會主動進入學習狀態。
2.營造數學氛圍
好的環境對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影響不言而喻,筆者認為,教師應當營造輕松愉悅的數學氛圍,以促進學生充分參與學習,從而打造高效課堂。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數學家的故事來導入教學。以“二項式乘法”為例,由于二項式和楊輝三角有一定的關聯性,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學習二項式乘法時,引入楊輝三角的故事,借楊輝三角對二項式的內容進行簡單延伸。再如,教師也可通過挖掘數學符號的來源導入教學。以“全等三角形”為例,在這一部分內容學習中,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全等符號“≌”。在此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引入笛卡爾與這一數學符號的故事,借這一故事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3.滲透數學思想
數學知識形成于對數學的探索過程,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學生掌握數學思想,對他們處理復雜的綜合性問題有巨大幫助,也有利于減輕他們的數學學習負擔。對此,教師有必要滲透數學思想。以“圓的垂徑定理”為例,這一條定理是解決圓的證明問題的重要依據,有利于學生深刻認識圓。在此教學中,教師可先繪制圖形,并用字母做相應標識,再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一定理進行證明,然后基于學生的證明結果,對定理進行總結,促進學生自我生成。同時,給出多個不同的圓的證明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繪制圖形,強化學生對這一定理的應用,教導學生如何應用圖形輔助解題,逐步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4.挖掘生活素材
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教師可通過挖掘生活素材,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并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同時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數學的用途,轉變學生“數學無用”的錯誤認知。以“二元一次方程”為例,這一部分的學習中,學生通常都要運用方程來解決最優方案和最值的問題。對此,教師可以用生活中的罐裝飲料為素材,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如“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的罐裝飲料,有的大,有的小,假設罐底半徑為r,高為h,當r、h有什么關系時,飲料罐所用材料最省?”
5.揭示數學的美
從內容上看,數學富含概念美、哲學美;從形式上,數學富含對稱美、奇異美、和諧美;從思維上看,數學富含簡約美、抽象美。對于教師而言,在課堂上揭示數學的美,有利于達成美育目的,對增強數學教學效果有重要作用。以“黃金分割”為例,黃金分割點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設計領域,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些應用黃金分割點設計的圖片和一些比較奇異的圖片,讓學生通過對比感受黃金分割的和諧美,加強學生對黃金分割的認識。
綜上所述,要提升教學有效性,打造高效課堂,筆者認為,教師應注意激發學生興趣,重視學生探索過程,強調學生思維發展,并適時調節教學密度。具體實踐時,教師應把握相關性、典型性等原則,營造數學氛圍,滲透數學思想,同時注意挖掘生活素材,揭示數學的美,通過促進學生充分參與課堂,來達到教育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楊萍.淺談如何打造初中數學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7(18).
[2]楊淑娟.善用教學方法 打造高效課堂——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2016(8):154.
作者簡介:盧宇翔(1970—),男,廣西北流人,中學一級教師,年級組長,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