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
摘 要:文章首先通過調研,分析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現狀,然后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創意教學策略,包括預設多元化、課堂愉悅化、評價多變化、創作實時化。在小學美術課堂中,教師要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利用好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鼓勵學生多觀察多積累,從而進行大膽想象,開展創新思維活動,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快樂的體驗中獲取相關知識,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鍵詞:小學美術;創意實踐;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20-02-20 文章編號:1674-120X(2020)24-0103-02
一、小學美術課堂現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某區部分小學美術教師。
(2)調查方法。實地訪談及問卷調查。
(3)問卷內容設計。集中在師資隊伍、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與評價上。
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師資參差不齊 ,部分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提升
所調查的部分小學的美術師資,其中民辦小學美術教師學歷由70%本科學歷和30%研究生學歷組成。公辦小學美術教師學歷由90%本科、研究生及10%代課教師組成。
據筆者近幾年實際課堂聽課調研,由于師資隊伍參差不齊、專業知識結構及素質不完善、師資數量不足等因素,導致部分教師對美術的認知不完備,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而且在教學中,部分教師也不能真正引導學生在實踐總結中學會思考和獲取知識。面對教學對象——獨立思考能力較弱及知識量的儲備較少的小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如果不具備積極的正確引導的能力,學生的想象力就很難被激發出來,更創造不出生動的、有思想的作品,長此以往很有可能導致學生減少原有對美術的期待。
(二)專業環境的創設及學生對美術課的態度,對開展高效美術課有一定的影響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美術課程要在特定的美術環境下,將實踐與體驗相融合,在探索中提高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在此次的調研中,部分學校設立了專業功能完善的美術教室,環境優美,學生學習材料豐富。然而絕大部分學校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未能創設專業的功能教室,即使在教師教學引導下,學生興致盎然、操作熟練,但沒有特定的環境及操作材料的支撐,部分學生在課程中也不能完成預期的滿意作品,如國畫課、篆刻課、黏土課等,這也是影響高效美術課堂建設的一個因素。再加上偶爾會出現學生準備材料不齊全,部分家長也不予以配合的情況,這就在無形之中影響了課堂效率。
(三)部分教師未能掌握教學評價技巧,無法充分發揮其評價的功效
美術新課程標準提出,課堂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課堂教學及課程不斷完善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美術課程標準是美術課堂評價的依據,是課堂教學實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合理運用評價機制,這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也起關鍵作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自身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這對學生參與教學互動及對作品成果的評價很重要,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的總結與評定,不僅是教師與學生有效交流的一種溝通方式,還是學生對本節課教學內容的學習成果的一個反饋,是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的補充和思維的構建。
鼓勵式的教學評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一步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在教師持續的激勵評價中會不斷肯定自己,不斷激勵自己,逐步喜愛上美術課堂,這為高效的美術課堂的構建奠定了基礎。而在筆者課堂聽課調研中,很多教師卻未認清楚其重要性,弱化了評價環節。這就要求一線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這也是美術課程改革需要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
三、小學美術課堂創意教學策略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素質改革教育的深入實施,美術課更傾向于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素質品質,注重培養學生對美感的塑造能力、表現能力、欣賞能力和對歷史的認知能力。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對學生思維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作用。美術教材四大領域中的“欣賞 評述”是小學美術教學大綱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一線的美術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賞析中外優秀的名家名作來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為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的趣味性、實踐活動的參與性和評價標準的多元性,為創新活動提供了寬泛的環境,為在美術課堂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可能。這要求一線的美術教師有敏銳的洞察力、獨特的創新意識,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不斷地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教學目的。
本文中的小學美術課堂創意教學,傾向于采用多元化教學,重引導,激興趣,化難題,包括同課預設多元化、課堂氛圍愉悅化、教育手段的多變化以及創作主題實時化等教學策略。
(一)根據教學內容,同課預設多元化
教師在美術課堂預設過程中應堅持因材施教原則,根據所教班級的特性,來確定相關的教學內容。比如,有的班級黏土材料充足,學生上課活躍,那么課程預設可以傾向于黏土制作類教學。當前美術課堂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兒童畫,還包括國畫、彩鉛、剪紙、布藝、紙漿畫、版畫、水粉、黏土造型等藝術形式,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創新的教學方式在美術課堂教學中的實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應用信息技術及制作的道具,使課堂氛圍愉悅化
在教學中,教師應選擇具有代表性、趣味化的教學內容,合理結合多媒體和所制作的相關教具,采取小組合作、探究性學習等方式,使學生在實踐中總結知識和拓展知識、提升能力,形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
例如,蘇少版美術教材三年級下冊“怪獸奇想”一課,屬于“造型·表型”模塊,教師在教學時結合造型和互動游戲進行設計,用賞析、交流、表演、制作、評價等手段啟發學生的創作構思,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體驗想象創造的快樂。并通過有關怪獸想象的視頻、制作的思維拓展的道具及圖片來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產生豐富而多彩的創作激情和需求。
(三)根據教學手段,作業及評價形式多變化
相對于大多數小學現行的一問一答的教育形式,創意教學可以采取以小組合作為基礎的教學策略。根據班級人數36人將學生劃分為九個小組,組內挑選一人擔任小組長,接受任務單。且與“少教多學”的教學方法相融合,學生根據小組任務單交流自學、討論重難點、進行作品創作,教師總結并結合組內材料展示成果進行評價。在作業形式的選擇上,可以是繪畫,也可以是不同材料的手工制作,學生在掌握本課相關知識的同時,體驗到獲得相應技能知識而帶來的成就感。
就評價形式多變化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著重研究以“亮點給力”的激勵性評價為基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對學生進行正面的激勵性評價,并以此推動課堂教學,進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打造高效課堂。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根據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低中高分層評價,在此過程中挖掘學生自身的“亮點”,適時加以“給力”鼓勵。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會特意給學生創設不同的環節,或說、或演、或示范、或講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其次,在學生創作過程中,筆者會特地引導個別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盡力去達成目標,鼓勵他與自身比較。在其小有進步的情況下,筆者會針對他為此付出的努力和認真的態度在進行“給力”表揚,及時評價。學生在課堂中不斷參與和輸出的過程,從另一個層面上說就是學生自身不斷完善的過程。再次,在作品展示過程中,筆者會利用下課前5分鐘集中對課堂成果進行多角度分類展示,如讓學生對創意、構圖、色彩等進行對比分析,先給學生不同角度的“給力”肯定,再引導學生從其他同學的作品中吸取精華部分,不斷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與鑒賞能力,體會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探索所帶來的成功喜悅。總之,作為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應該注重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改變情況,而不只是最終的作品結果。
(四)創作主題實時化,激發創意的火花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觀察獲得創作的靈感。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并關注生活中事物的實時變化,只有對生活進行細心觀察,融入感情,再加以理性思考,才能獲取鮮活而豐富的素材。
例如,關注全世界正在發生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實時動態,在網絡課教學中,筆者就引導學生根據現有疫情情況,運用創意繪畫的手段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并能在學校及社會起到一定的積極宣傳作用。在題材選擇上,可以從外國友人第一時間援助物資、國內醫護人員與病毒勇敢抗爭、廣大人民齊心協力等角度進行創作,對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進行表達。將人世間這種勇于面對疫情、同胞們雪中送炭的大愛情懷,用鮮明的色彩和夸張的表現手法,讓自身的情感得以抒發。
四、結語
總而言之,想要對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一線的美術教師不但要熟知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結合學生的學情以及班級的具體情況,進行多元化課堂教學,逐漸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還要在課堂中,創設自主的學習氛圍,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輕松愉快的探索空間,真正發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同時教師也要不斷吸取新的知識,做個有智慧、有趣味的教育探索者,使小學美術課堂充滿活力,為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蔡 澄.基礎教育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3]鐘啟泉.課程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4]徐繼存.現代教學論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