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敏
摘? 要:素質教育的發展使得教育的本質回歸到學生本身,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被納入教學日程。以小學語文為例,其教育的重點被置于語文閱讀之中,力求以閱讀加強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塑造其語文綜合能力,脫離傳統應試教育的目標。在此基礎上,須由小學語文教師運用正確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們發現閱讀之美,學習閱讀精髓。而比較閱讀作為一種與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息息相關的教學方法,近年來也逐漸成為語文教師們討論的熱點話題。本文正是以比較閱讀為研究對象,重在探究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高年級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比較閱讀;應用策略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課,它集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于一體,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的語言能力、邏輯能力和理解能力,以適應成長中社會的需要。小學生們經通過學習語文學科達到識文斷字的目標,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深入,小學生已將識文斷字的基礎規律基本掌握,隨即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高年級時,閱讀就成為小學生們語文學習的關鍵內容。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須注意培養高年級小學生們的語文閱讀能力,更新教學觀念,學習教學方法,推動小學閱讀教學的發展。以下內容,筆者將就比較閱讀方法對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策略進行探究,以為同行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一、比較閱讀優勢特征分析
(一)系統性
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們在制定語文教學規劃時,通常按照單項的教學目標來完成教學,一課一目標,在學習時,學生所學知識之間是獨立的、不成體系的。而比較閱讀的應用會對小學階段的閱讀教學分門別類,使得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達到系統且全面的效果,有效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此基礎上,比較閱讀法的應用則能幫助學生更加詳細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及作者的中心思想,脫離了傳統教學過程中死板的教學節奏,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升。
(二)延伸性
課本雖然指引了教學的方向,規定了教學的范圍,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學的內容。新課程的改革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重視素質教育,但在學習和發展的過程中,小學生們依然背負著沉重的學習負擔,擔負著學習壓力,使得他們缺少時間自由發揮,進行充足的課外延展,以致于他們接觸課外學習素材的機會少之又少,閱讀量長期不達標,這對學生日后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而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借閱讀素材比較的機會,將多篇課外素材放到課堂上一同分析,能有效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帶動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二、比較閱讀應用策略探究
(一)把握教學方向,明確閱讀目標
比較閱讀是對照兩篇或者多篇文體相似、主題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通過比較找尋文章中的相同之處、挖掘各自的特點,獲取更多精細知識的方法。比較閱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在豐富學生情感體驗、擴充閱讀資源上很有效果,能夠引導學生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它旨在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服務于教學活動,因此應用比較閱讀應遵循教材和課堂教學內容的方向。在這方面,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備課時,做到對教學目標進行準確的定位,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隨即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確保能真正實現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目標。
以六年級上冊課文《少年閏土》為例,它節選自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為主人公,是一位有錢人家的少年,被閏土稱為“迅哥兒”,主要講述的是“我”與閏土在少年時期的一段往事。文章以故事情節為主,旨在要學生通過“我”的視角了解閏土人物形象的特點,歸納對閏土的形象總結。這是一篇人物描寫實錄,集環境、動作、語言、肖像及心理于一體,向讀者描述出了“我”和閏土的形象。以此為依據,依照比較閱讀的原則,教師可以對《少年閏土》作延伸,與《中年閏土》進行對比講解。《中年閏土》是《少年閏土》的后續,以“我”見到中年時期的閏土后,閏土變得截然不同,不再與“我”是朋友,與少年時期的閏土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中年閏土》同樣也是一篇人物描寫型文章,但描寫的閏土形象卻截然不同,由此學生通過這兩項的對比性閱讀,可以增強學生對閏土這一人物形象的深層了解。
(二)堅持學生為主體,提高閱讀興趣
閱讀是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以發展學生自主閱讀性為主,由教師引導學生積極閱讀和分析,提高閱讀思維能力。比較閱讀中更是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在選擇比對閱讀材料時,教師要先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一步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來促進比較閱讀教學的順利進行。
以《魯賓遜漂流記》為例,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主人公魯濱遜熱衷冒險,卻被困荒島,掙扎求生的故事,向讀者傳遞了魯濱遜勇敢、頑強和不屈的品質。《魯濱遜漂流記》是一篇探險小說,以不同于生活的視野為小學生們刻畫了野外冒險的生活,描寫得生動形象,讀起來令人回味,而在此基礎上,教師則可以利用《格列佛游記》這類冒險小說與《魯濱遜漂流記》做對比教學,同樣的體裁卻塑造了不同的主題,《格列佛游記》則強調了對政策和貴族的諷刺。這樣一來,通過有趣的同類型文章的對比,就能激發學生閱讀學習的樂趣,提高課堂的效率。
(三)結合比較方式,深挖閱讀素材
根據對以上內容的分析,我們已經對比較閱讀應用的原則了解完畢,而除此之外,應用比較閱讀還是要講究比較方法,這才是比較閱讀應用的精髓。相關的比較方法有以下兩種:其一,相同題材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其二,不同觀點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如針對《魯濱遜漂流記》和《格列佛游記》,兩部小說都以冒險題材為主,教師可以此為依據對兩篇小說中的表現方式或者選材立意進行分析,或者兩部小說雖均屬于冒險題材,卻闡述了不同的觀點,一個是對人物的贊揚,一個則是對環境的批判。如此一來,面對不同的對比作品,均會有幾種不同的分析方向,而此時,語文教師就要發揮明確的作用,找準分析的具體方向,深挖閱讀素材,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體來看,比較閱讀以比較促進閱讀教學,能夠引導學生對文章的主題、體裁、表達方式、文章細節或閱讀思維產生深刻理解,使其順利掌握閱讀重點和技巧,提升閱讀能力。因此,語文教師要及時改變教育思維,創新教學方法,將比較閱讀應用到日常教學中,促進語文教學的科學體系搭建。
參考文獻:
[1]陳仲書.比較法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4):97.
[2]楊秀華.在比較閱讀中“言意兼得”[J].教育教學論壇,2014(27):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