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顯強
摘 要: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幫助學生養成數學思維,是當前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由于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培養學生數學思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教學方式
引言:
隨著社會進步和素質教育的實施,數學不僅探索事物的形狀規律和數量關系,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課程,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利用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是教學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也只有提高教學效率,才能夠提升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為其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其教學不足之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方法很難激發學生興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方向的延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廣泛使用信息化設備進行教學。但是,在實際教學中,視頻、課件的選擇、制作消耗了教師大部分精力,教學的本質反而被忽視。2.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教學方法需要靈活多變,才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主動學習。但受到傳統教學理念和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常用的教學方法還是題海戰術,導致學生在大量的習題中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如果習題的難度過高,還會影響學生的自信心。3.學生的計算能力較差,這也是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比較嚴重的問題。計算始終伴隨著數學學習,而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強,就會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整體質量和效率產生影響,教師很難在這樣的情況下保證課堂教學效率。基于此,教師需要靈活使用教學方法解決以上問題,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升其課堂教學效率,為實現教學目標、達成教學目的奠定基礎。
二、靈活運用教學方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挖掘課程資源
作為數學起點的小學數學與數學科學在形式、目的以及順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數學科學是嚴格的推理、數學理論的精確闡述,是一種以數學邏輯實施編制的科學。小學數學則是“兒童數學”,是學生在生活以及不同類型活動中產生的一種數學,是“街頭數學”的延伸和繼續[2]。學生并不是在上學之后才與數學接觸,也不是主要在學校教育中才能夠接觸到數學,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會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數學知識,并且逐漸形成對數學的認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不是獨立在社會之外的一種活動和體系,且學生認識數學的起點也不是邏輯公理,而是發生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例如,學生在學習加減法知識時,教師不是從定義的角度進行教學,而是利用生活中所包含的加減法事例進行教學,而后總結計算的相關法則與意義。學生在進入小學學習之前就已經擁有豐富的數學經驗,雖然學生掌握的這些知識不具有系統性、正規性,有的知識還模糊不清,甚至有些知識是錯誤的,但是這對于學生而言具有真實性、趣味性和生動性,是學生進入學校之后學習數學知識不可缺少的基礎。
(二)設置問題情境教學,引發學生主動思考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通過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促使學生更好地養成數學思維能力。雖然小學生的好奇心及探究欲望比較強烈,但受學習經驗及學習能力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其在理解與接受數學知識時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加強對小學生實際特點的了解,設置形式多樣、內容有趣的數學問題,使其在問題的引導下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實現自身數學思維的有效鍛煉。例如,教師在開展“正方體與長方體”相關的數學知識教學工作時,可以鼓勵學生回憶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正方體與長方體的物體,并仔細回憶這些物體的邊與面。在相關數學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更主動地探究物體的特點,從而增進對該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增強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
(三)融入生活情境教學,鍛煉學生數學思維
數學學科本身具備顯著的實踐性與應用性特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將生活化的經驗融入教學,鼓勵學生深入分析生活化的數學問題,鍛煉數學思維,并在數學思維的幫助下靈活地解決相關問題。這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養成是非常有幫助的。另外,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還能豐富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數學知識視野。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加強對數形結合教學模式的利用,要求學生在解答數學問題時繪制圖形,有效激發自身的數學思維,理解與記憶相關數學概念及具體的數學公式,從而熟練地解決相似的數學問題,增強自身的數學綜合能力。
結束語: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課堂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課堂效率對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極大的幫助。現階段,教學內容有所增加,再加上課外輔導班、興趣班的學習內容,給學生帶來了極大壓力。因此,課堂效率的提升在現階段的教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史秀花.提高小學五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233-234.
[2]簡佳玲.多方法結合,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亞太教育,2019(10):68.
[3]李春英.試分析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對策與方法[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26):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