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仁根
摘 要:探究在數學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探究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學生獲得新知識必備的數學素養之一,學生需要通過探究來獲得對世界的認識與建構。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的不僅僅是新的結論,更重要的是,經歷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猜想提出解決方案,不斷地嘗試和修正解決方案,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形成一般化的知識的過程,從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
關鍵詞:探究學習;數學教學;探究教學
一、探究在數學中的作用
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設適當的情境,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和分析這些情境,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也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加強知識聯系的教學設計
角平分線的性質是在學生學習了全等三角性的性質和判定之后的學習內容,角平分線的尺規作圖,以及角平分線的性質都是與全等三角形的知識密切相關的。另一方面,下一章要學習的是《軸對稱》,而角本身就是一個軸對稱圖形,它的對稱軸是其角平分線所在的直線。在后續的學習中,需要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其軸對稱性,利用其軸對稱性構造圖形,結合全等三角形的知識解決問題。
出于對知識間的緊密聯系,以及培養學生從整體上認識圖形的能力需要兩個角度出發,教師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做了如下的設計:閱讀尺規作圖作角的平分線的步驟,并獨立完成作圖;利用角的對稱性構造全等三角形,完成作圖并說明三角形全等的理由;聚焦與角平分線性質有關的圖形,得出角平分線的性質。這樣的設計不只是停留在目前所學的知識上,而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對圖形整體的認識,為今后綜合性的學習打下基礎,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三、增強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本節課在角平分線性質的探索過程中,主要設計了兩個學生活動:一是閱讀尺規作圖步驟,作出角的平分線,并說明作圖方法的合理性;二是利用角平分線構造全等三角形,完成作圖并說明三角形全等的理由。
第一個活動教師采用的是先獨立閱讀、操作完成作圖,再展示學生完成的作品,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評價;然后針對于學生出現的問題和困難,請學生按步驟逐一進行示范,幫助學生修正補充,進行同伴互助學習。完成尺規作圖之后,教師提出問題:為什么按照以上步驟作出來的射線就是這個角的平分線?引導學生思考每個作圖步驟得到的結論,解釋作圖的依據,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師設計的第二個活動是一個開放性活動,鼓勵學生盡量畫出多種不同的圖形。然后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在組內研討各種不同的方法,同時對作圖的合理性進行分析。然后由小組代表在黑板上畫出圖形。得出構造的各種圖形后,教師請學生敘述作法以及說明所構造的三角形是全等的。教師設計了學生可以深度參與的課堂教學活動,鼓勵積極開展探究活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四、如何培養勇于探究的素養
勇于探究指的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難,有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等。
(一)激發探究的欲望,設計開放的探究活動
從內容上,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符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設計問題時,要把問題落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太難或太易都沒有探究價值。我們形象地稱為“跳一跳,摘桃子”,這個桃子不是伸手可得,需要跳起來才能摘到手;但又不是怎么跳也夠不到。
(二)教師的引導要適時、適度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的引導要適時、適度。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進行探究活動,不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變得支離破碎,在學生充分思考前,不要隨意提問。
探究的問題性、實踐性、參與性和開放性決定了他會學習必須有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不能提出問題后,學生還沒有真正思考,教師就開始提問和講解。要給學生互相交流的實踐,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能夠幫助學生突破思維上的困難之處,釋放情緒上的緊張感。
教師在進行教學前,一般都會根據自己的教學理念、專業知識、學生情況等對探究活動進行詳細的設計與思考,這些都體現了作為教師的決策主動權。但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發現,有時候教師的不當引導反而會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造成一種“強干擾”,教師力圖引導學生向著自己預定的方向走,反而破壞了學生探究的思路。
(三)創造多維互動交流的空間,積極進行多方面的評價
將個別學習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探究能力的發展是在確定與否定、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質疑與批判、反思與調整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學生需要在課堂中積極思考,能對他人的觀點進行質疑和批判,能夠從推理與反例兩個方面分析論證猜想,能夠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能夠反思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思路,教師需要激發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以促進學生質疑、反思與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四)反思探究體驗,培養不畏困難的科學精神
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培養鍥而不舍的刻苦鉆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