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云
摘要:飼養區新增的小烏龜吸引了小朋友們的注意,幼兒有的用手去點點小烏龜,有的一直給它投喂食物,有的很好奇卻不敢靠近小烏龜……他們在小烏龜前你一句我一句地討論著……和小動物交朋友,熱愛自然,體驗諧和,這是喚起孩子“與自然為伴”的必經之路。我們的項目課程就取材于班級的小烏龜,讓孩子們慢慢地踏上親近自然的旅程。
關鍵詞:課程;自主;幼兒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課程游戲化一直是幼兒園工作的重點,幼兒園課程應以游戲為導向,充滿游戲精神。它是自由的、獨立的、有創造力的,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的經歷、生活、活動的過程和孩子的適合性。于是,我從幼兒出發,取材于生活,展開了我們班的項目課程。
二、實施項目課程的意義
(一)何為項目課程
項目課程為兒童和教師的學習經驗提供了基礎。它有幾個基本信念:邊做邊學很重要;小組討論;重新思考和重新應用概念和經驗。這些是獲得更好的學習結果和加深理解的主要方法。
(二)幼兒參與項目課程的意義
項目課程意味著對一個值得學習的主題的深入探索。調查的成員通常是全班的小團體,有時包括全班,有時可能是一個孩子。該項目課程的主要特征是它討論某個主題,并且重點是尋找相關問題的答案,這些問題可能是兒童、老師或兩者提出的問題。
三、項目課程的確定
話題緣起:話題的產生更多的來自幼兒之間的對話或他們的興趣點,有時,一件偶然的事件也會引起他們的興趣。突然間事情就發生了,整個班級成員沉浸在這一個主題里,幼兒的興趣因此蔓延開來,他們提出了很多探究的問題。這個鼓舞幼兒對某一特別主題產生興趣的經驗或事件就稱為“催化事件( catalytic event)”[1]。
我們的項目課程就取材于班級的小烏龜,讓孩子們慢慢地踏上親近自然的旅程。在活動開始前,我分發了“烏龜知多少”的調查表,幼兒和家長一起畫一畫烏龜的樣子、烏龜喜歡吃什么、烏龜生活在哪里。我和配班老師也共同梳理了關于烏龜班本課程的核心經驗。我們將幼兒已有的經驗制成了網絡圖,在幼兒的已有經驗里,他們知道烏龜爬得慢、烏龜有一個殼、烏龜會游泳等等,隨著課程的開展,幼兒逐漸獲得了新的經驗:公烏龜有彎彎曲曲的底殼、長尾巴,母烏龜有平坦的腹甲和短尾巴等。
四、項目課程的開展
我從“看、數、查、養、讀、玩、演、繪”這幾個方面和幼兒開展了我們的項目課程。
1.看:某天上午,我們將飼養角的小烏龜搬到了教室,我們通過投影儀觀察烏龜的正面和反面,小朋友們還近距離觀察了小烏龜。通過觀察,孩子們發現小烏龜是綠色的,它的頭像三角形,有的烏龜脖子上有紅色花紋,有的烏龜花紋是黃色的,它有四條腿和一條尾巴,背上有殼。膽小的小朋友不敢觸摸小烏龜,膽大的則躍躍欲試。這時,一名幼兒說:“小烏龜,你的頭和尾巴怎么不見了?”為什么一碰小烏龜它就把頭、尾巴還有腿都縮到殼里了呢?原來這是小烏龜在保護自己呢。
2.數:游戲時,請幼兒按照提示拿出幾個球。我在數學區投放了毛球粘貼游戲,在烏龜殼上畫上1—5個圓圈,讓幼兒按數取物粘貼毛球。
3.查:項目課程開展初期,幼兒將調查表帶入園,一起分享了自己的調查結果,如烏龜喜歡吃魚、肉還有蝦;有的烏龜生活在水里、有的烏龜生活在海里、有的在地上。其中一張調查表引發了大家的討論:“烏龜吃胡蘿卜嗎?”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烏龜到底能吃胡蘿卜嗎?我和小朋友通過網絡搜索得出了答案,烏龜可以吃胡蘿卜。那么,小烏龜喜歡吃胡蘿卜嗎?我們也進行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將胡蘿卜投喂給烏龜,我們發現,一周后,胡蘿卜已經干了,而小烏龜還是沒有吃。看來小烏龜也挑食呢。
4.養: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幼兒的思維具有自我中心的特點。自我中心使得幼兒的思維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幼兒由己推人,由人推物,在他們眼里,往往是“萬物有靈,萬物有情”。他們把自己的行動經驗和感情加到小動物身上,與它們講話、游戲,從中得到快樂。在這樣的過程中,幼兒完成了從被照顧者到照顧者的角色轉換,他會感到自身的重要性,極大地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因烏龜不能吃太多食物,所以孩子們每周一會到飼養角投喂一次。這天,負責喂食的四名幼兒有了新發現:烏龜的眼睛怎么紅紅的?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孩子們去解決,讓他們回家后和家人起商量。第二天,趙蔓依小朋友告訴大家,烏龜的眼睛發炎了,她還帶來了眼藥水給烏龜滴上。堅持一周后,小烏龜恢復了正常,孩子們也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很高興。
5.讀:我投放了與烏龜有關的多本繪本,和大家一起閱讀。在圖書區,孩子們也紛紛選擇了烏龜繪本看了起來。
6.玩:為了滿足孩子的樂趣,我帶孩子們來到戶外,讓孩子們扮演小烏龜。在龜媽媽的帶領下,邊游戲邊學習,使幼兒得到了充分的鍛煉。
7.繪與演:幼兒仔細觀察烏龜,根據烏龜特征完成撕、揉、畫等美術活動。在活動中,它促進兒童手、眼和腦的協調,促進幼兒審美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我還將幼兒繪制的烏龜剪下來,制作成烏龜頭飾,讓幼兒進行歌曲《小烏龜》的表演。
五、活動小結
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園課程要與兒童的實際生活相整合,以“五指活動”來規定課程的內容。“五指”就是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五大方面,這五個方面是相互關聯的,就像一個人的五個手指一樣,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大手掌。大自然充滿了無限的驚喜和挑戰,城市中的孩子現在面臨的就是自然缺失的問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是孩子們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裘迪·哈里斯·赫爾姆,麗蓮·凱茲.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教學[M].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