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倩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和推進,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已經支撐不起學生各方面的學習需要了,這時候,體驗式教學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同時其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應用變得越來越廣泛。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講解了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實施體驗式教學,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體驗式教學 學習興趣
體驗式教學,是指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實施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深刻體驗到數學知識生成的過程,并且科學引導學生能夠不斷地思考和總結數學學習經驗和技巧。它不但可以給予學生一種愉悅的數學學習體驗,而且還可以大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實施體驗式教學,并且采取一些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從而有效提升學生對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喜愛程度。
1 創設體驗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設體驗教學情景,是指小學數學教師并不是直接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而是為其創設一個體驗教學情景,然后再讓學生通過體驗情景來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體驗教學情景,對數學教材上的知識進行一定的轉化和包裝,以此來降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程度。這不僅可以充分激發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而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難度,從而有效促進學生能夠體會到學習小學數學的樂趣所在。
比如,在學習“認識正負數”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的數學知識:“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有看過天氣預報嗎?回憶一下,夏天的天氣預報與冬天的有什么區別呢?”這時候,學生比較之后回答:“冬天的天氣預報里面會說零下。”其次,教師可以接著說:“你們說的對,那么再想想什么是零下呢?”接著學生思考后說:“零下就是比零以下的數。”最后,教師就可以說:“沒錯,它們在天氣預報中稱為零下,但是在數學中而是稱為負數,零上面的數則稱為正數,這也就是我們本節課要學習的知識。”以此來引出本節課正負數的學習內容。
2 組織數學體驗活動,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組織數學體驗活動,是指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帶領學生參與數學體驗活動的方式來開展數學教學,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數學體驗活動,將數學教材上的知識完美融入到體驗活動中,需要注意的是,體驗活動的形式要盡量簡單化。這不僅可以通過數學體驗活動來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意識,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參與數學體驗活動的過程中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精神得到培養。
比如,在學習“圖形的周長”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同學們,假如要給你們書桌的四周圍上一圈彩帶的話,那你們應該怎么得到彩帶的長度呢?”學生經過短暫的思考回答:“需要知道書桌四周的長度。”其次,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拿出自己的尺子一起來測量書桌四周的長度,讓學生通過動手實際測量得出數據。最后,教師可以接著說:“書桌四周的長度加起來就是它的周長,那么它的算法就是長加寬再乘以二,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了。”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數據來計算實際物體的長度,以此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學習圖形的周長。
3 轉換身份體驗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思維
轉換身份體驗教學,是指小學數學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互換身份,讓學生充當教師的角色來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轉換身份體驗教學,讓學生在講臺上充當教師的角色來體驗講解數學知識,而教師則在講臺下面檢查學生講解數學知識的情況,必要時,教師還要對學生的講解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指點。這不僅可以大力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讓學生在講臺上樹立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而且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得到提升。
比如,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對學生說道:“本節課我們來選擇學生來代替教師講解分數的這節課的內容,你們覺得自己能做好嗎?”緊接著,學生異口同聲回道:“能。”其次,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數學知識點來讓不同學生的來講解:“以此為例,有哪位同學能向大家講一下你是怎么讀這個分數的呢?”然后對分數讀法較為熟練的學生就會舉手回答:“我可以。”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站在講臺上向其他學生講解分數的讀法,以此來真正做到轉換身份數學教學。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數學知識基礎來實施體驗式教學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和數學思維,而且還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以此充分激發出學生對小學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欲望,從而有效促進每個學生的數學成績都能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趙磊.對小學數學體驗式教學模式的幾點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43):137.
[2] 蔣永芹.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體驗式教學策略簡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