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悅
摘 要:甘肅省秦巴山片區地處中國西北地區,自然生態環境惡劣,貧困人口多,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亟待在借鑒學界已有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甘肅秦巴山地區發展實際情況,通過構建科學有效的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機制,構建公共政策視角下的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理論,探索符合貧困山區扶貧要求的績效評價機制。
關鍵詞:秦巴山片區;精準扶貧;績效評估;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24-0017-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1]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數次強調,“精準扶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2]這既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也進一步突出強調精準扶貧的重點在于“精準”,檢驗標準在于“精準”。但是各地的具體情況不一,甘肅省秦巴山片區地形復雜、生產生活條件惡劣、自我發展能力弱,有1區8縣195個鄉鎮,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因而亟須構建科學合理的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機制,評價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在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評價精準扶貧效益是否真正落實到精確的對象上,確保真正做到“真扶貧”和“扶真貧”。本課題從公共政策視角入手,構建符合甘肅省秦巴山片區實際情況的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機制,具有極強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應用價值。
一、甘肅省秦巴山片區精準扶貧績效評價現狀
1.秦巴山地區扶貧現狀及成因。按照貧困庫建檔數據庫統計,甘肅省秦巴山片區貧困發生率為21%,貧困程度位居甘肅省第一,該地區處于南北地震帶,山高溝深,泥石流、暴雨等自然災害頻仍,自然環境較為惡劣,是甘肅省扶貧攻堅的主要戰場,加上當地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基礎設施完善任務繁重,而因地質條件復雜、路窄彎多等因素,現有公路使用率低,政府配套設施難以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當地存在返貧率較高、脫貧路徑少等區域特征,導致秦巴山片區的貧困群眾通過自我發展脫貧的可能性較低。此外,與很多貧困地區一樣,秦巴山片區礦產資源豐富,但開采難度大,地區資源優勢難以有效轉換成經濟效益,農業種植也以傳統小農經濟為主,農業組織化和科技化程度較低,沒有形成地方農業特色品牌,這使得農業很難成為貧困群眾擺脫貧困的支柱型產業,貧困群眾只能通過外出務工增加收入。在工業發展上,山區的工業建設難度也遠大于平原地區,對外來企業的吸引力不足,依托引進企業帶動脫貧難度大。
2.秦巴山片區脫貧實踐困境。在扶貧過程中粗放式的脫貧模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精準扶貧的實踐成效,貧困戶自覺擺脫貧困的積極性不高,部分貧困群眾存在錯誤思想,認為“干部滿足不了需求就要被撤職”,還有些貧困戶甚至通過造假等手段來謀取不當利益,進而形成“爭當貧困戶”的怪現象。在貧困戶認定中也存在問題,當前貧困戶認定主要根據貧困戶年收入和群眾意見來決定,可能存在貧困群眾瞞報少報的現象,而且因中國人情社會存在的固有弊端,部分貧困群眾因與街坊關系疏遠沒有被評為貧困戶,那些與村干部關系好的更容易成為貧困戶。此外,精準扶貧措施簡單,難以形成合力助力脫貧,貧困地區脫貧缺乏科學規劃,資金使用方面存在“撒胡椒面”的問題,在精準扶貧上依舊存在送錢送物的“輸血式扶貧”的錯誤做法,干部對扶貧存在負面情緒,在扶貧工作中把“面子工程”擺在首位,忙于應付扶貧檢查,對實際工作的投入力度不足,還有部分干部對扶貧政策缺乏了解,最終導致扶貧績效評分落后。
二、甘肅省秦巴山片區精準扶貧績效指標設計
1.扶貧指標的五個維度考核。扶貧績效考核是扶貧工作進展的重要量化指標,不同扶貧指標在考核機制中反映了當前脫貧任務的側重點,通過分類考核,從精準扶貧公共政策的實效性、長效性、可信度、貧困發生率、返貧率五個維度來量化該區域精準扶貧績效,在扶貧考核指標設置時,更側重從秦巴山片區實際出發。首先,弱化了過去對經濟發展的側重,增加了對扶貧成效性的考察權重,重視提升貧困群眾的實際發展狀況,去除形式主義成分,特別是對位于國家限制開發的生態保護區域更加側重于扶貧成效的考量。其次,重視對扶貧政策長效性的考核,盡管在扶貧期間依托政府的資金投入以及管理使得貧困戶實現脫貧,但在脫貧后如何鞏固脫貧成效,則需要考慮完善扶貧政策,確保貧困戶在脫貧后實現可持續發展[3]。對貧困發生率的考核不僅考核對貧困戶的精準識別,也考核貧困人口數量、貧困村的退出比例,從過去單一考核貧困人口收入轉變為多指標,特別是對“兩不愁三保障”的落實情況,在考察貧困戶、貧困縣的退出情況基礎上,還考核退出以后的脫貧成效,進而增加了對返貧率的考核,確保貧困戶脫貧后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再發生返貧問題。此外,在精準扶貧階段,還針對扶貧的可信度設置指標,不僅通過量化指標對扶貧干部進行直接考核,還通過對貧困群眾的實地調研來檢查幫扶干部對扶貧工作的落實程度,增加群眾對扶貧政策的信任度,為順利脫貧提供堅實保障。
2.扶貧考核應深度量化考核。在五項基本指標考核完成之后,要繼續對收集的數據做出綜合評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量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政治效益,經濟效益是扶貧工作中是否以最小的成本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是否存在扶貧專項資金的浪費和效益低等問題,使貧困地區發展充分建立在自身優勢基礎上,統籌推進經濟發展,確保扶貧工作取得新成效。社會效益是通過公眾的反映和社會評價體系表現扶貧為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強調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確保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國家平均水平。生態效益的好壞則關系著社會長遠發展利益,從生態角度為貧困人口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政治效益則要求政府充分發揮職能,為秦巴山片區發展提前謀篇布局,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要努力構建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政治效益的動態平衡發展,進而構建起合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4]。
三、甘肅省秦巴山片區精準扶貧績效評價機制
1.績效評價的路徑。貧困地區扶貧工作是一個涉及到經濟社會全方面的綜合開發過程,評價一個地區不僅要從宏觀上考察整個貧困地區在具體工作中取得的經濟成績,而且要深入到微觀層面,以實效性、長效性、可信度、貧困發生率、返貧率等五方面為績效評價的基礎,確定績效評估的標準,以貧困地區發展的客觀現實為依據,不以被考核者的意愿為轉移。其次,確定評估辦法,制定業績評定表并按照扶貧工作完成率排序,收集績效評估所需數據,并根據評估目的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進而把評估過程中產生的有效信息運用到未來的扶貧工作中,不斷完善扶貧工作。
2.績效評價的原則。第一,客觀原則。扶貧工作要求在考核者開展工作的同時吸收被考核者參與到這一工作中來,這一原則強調評估主體和客體共同參與到績效評估中來,以最大限度增加考核者與被考核者對考核內容的熟悉程度,依據客觀事實對被考核者進行客觀公正公開的評價。第二,可行性和實用性原則。可行性要考慮評估標準的參考來源,所評估的內容必須基于考核者可以掌握的情況,考核者應對考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提前預測在考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和障礙,盡量選擇簡單便于操作的考核辦法。實用性則考慮采用的考核措施是否有助于既定目標的實現,并以扶貧工作為考核重點,避免將不相干的因素帶入評估工作,并采取與考核目的相適應的考核辦法和手段,盡可能地調動被考核者的積極性。
四、甘肅省秦巴山片區精準扶貧的政策建議
1.激發扶貧工作者的工作熱情。配置一定數量的年輕干部參與扶貧工作,通過宣傳引導樹立一批扶貧工作的先鋒模范,并給予一定數量的物質或者精神獎勵,彰顯扶貧工作者在扶貧任務中的重要性,并建立科學規范的評估體系,對表現特別優秀的干部優先在年終考核、職稱認定等方面給予傾斜,對那些表現不積極、思想落后的扶貧工作者要及時采取談話等措施,確保扶貧工作順利開展。
2.教育引導扶貧對象自覺參與脫貧事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部署,把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首先要扶持貧困群眾的“腦袋”,讓他們認識到貧困落后的危害,積極改變自己的貧困現狀,從精神層面助力貧困戶脫貧,培養他們自覺脫貧的意識,并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扶持力度,轉變落后的教育觀念,提升他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努力實現可持續脫貧[5]。
3.完善績效評價的監測體系。績效評價體系直接反映各地區扶貧成效,但是績效評估的數據準確性一直存在問題,因此要建立健全扶貧績效評價體系,推動監測指標的數量與質量同步提升,撥付專項資金建立扶貧數據調查隊伍,確保科學完成扶貧評估的第一關,保證數據的科學合理性,更好地發揮評估體系在制定扶貧政策與開展扶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7-48.
[2]? 脫貧攻堅:基層黨組織怎么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11.
[3]? 卜紅雙,王太明.扶貧工作隊伍人力資源開發困境、成因及路徑——以精準扶貧為視域[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7-104.
[4]? 王太明.新型貧困的主要類型、成因及治理對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5):10-17.
[5]? 卜紅雙,王太明.精準扶貧思想的精神實質及實踐路徑[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