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珍
【摘要】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中預習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課堂學習的準備作用,可以增強課堂互動等。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預習可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創設情境設計預習,二是及時進行預習反饋,三是培養閱讀預習習慣,四是與學生平等溝通。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預習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26-0150-02
一、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中預習的重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閱讀是語文課程最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閱讀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觀念,具備基本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思維。閱讀教學更強調學生自己閱讀,而不是教師的知識講授。教師的知識技能點撥只能發揮引導閱讀、解決疑惑的作用。因此閱讀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教學目標。而預習就是促進學生閱讀文本的方法,為更加深入的閱讀思考做準備。在閱讀預習過程中,會出現識字、表達、理解等多種問題,而正是在預習中出現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自己解決,其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得到鍛煉。
(二)課堂學習的準備作用
現在我國的課堂學習具有集體教學的特點。集體教學下教學內容較多,教授時間較短,并巨很難關注到每個學生的學習。課堂學習的集體性較強,而個性化較弱,這就可能會出現教與學的矛盾。而預習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學習內容和自己薄弱的地方,以加強課堂學習效率,又可以向教師反饋更為具體真實的學情。在閱讀教學之前,學生可以通過預習了解閱讀文本的主要內容,幫助課堂學習時知識體系的快速搭建,跟上教師的教學思路,在課堂學習中進行更有效、更深入的探究。例如,針對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詞三首《山居秋暝》,可以布置朗讀等預習任務,為課堂學習做好準備。
(三)增強課堂互動
由于預習可以為課堂學習和教學做更充足的準備,學生對學習內容有了基本認識,教師對學生的問題也有更清楚的了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問題設計可以更具針對性。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學習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課堂學習活動,增強課堂互動,實現師生、學生之間更深入的交流,促進學生進行閱讀思考。通過預習促進課前準備,提高課堂互動,優化教學結構,可以提高教學和學習效率。例如,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古人談讀書》,如果學生進行了預習,就可以在課堂上與教師、同學進行讀書方面更深入的交流。
二、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預習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自主閱讀的時間短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安排的預習時間短,學生無法充分進行文本閱讀,形成自己的觀點,并進行一些自主探索,如查字典、完成預習作業等。小學高年級的閱讀預習多在課堂導人部分完成。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朗讀完整的文本,字音字義等基礎知識能力得不到加強。自主閱讀時間短,學生預習不充分,那么教師收到的預習反饋也會不準確,從而降低教學的針對性和效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會下降,自主學習意識得不到培養。
(二)閱讀預習未設置明確目標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預習雖然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要內容,但需要教師進行閱讀方法和思維的引導。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能力相對較弱,需要教師對自主閱讀設置開放性問題進行引導。此外,預習也是教學設計的一部分。教師在設計預習任務時往往忽視預習對整個閱讀教學的特殊作用,因而沒有給預習教學設置更明確的目標。預習教學缺少明確目標,會影響預習效率,無法發揮預習的積極作用。
(三)學生預習參與度較低
由于預習模式較為單一,教師往往為加快教學進度,提問時基本只與積極表現的學生進行互動,而集體中的大部分學生則被忽略。此外,預習中的閱讀文本,由于教師未進行適宜的引導,學生進入閱讀過程較慢,注意力較低。這兩種情況都是學生課堂參與度較低的表現,會影響預習和課堂效率。
(四)教師預習指導不充分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如學生閱讀時間短、預習目標不明確和預習參與度低,都與教師的預習設計相關。教師沒有進行充分的預習設計和預習指導,會對預習效率產生不良影響。教師預習指導不充分主要體現在缺乏朗讀中的字詞讀音的矯正和示范、文本情感的感性體驗和理解。
三、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預習策略探究
(一)創設情境設計預習
預習的目的是完成文本閱讀以及基本的理解性練習,并為整個閱讀教學服務。可以說預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文本,在預習中的學習狀態對學生閱讀學習文本的整個過程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在預習中,教師應著力提高學生的興趣,可以創設情境,以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解決疑惑。例如,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可以從中國抗戰英雄故事引入,也可以播放抗戰短片,如體現抗戰時期人們的生活體驗引入,引導學生閱讀本單元課文,以及《紅星照耀中國》等紅色經典。創設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并以此為基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此外,創設情境引導預習中還可以設置小組的討論,鼓勵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及時進行預習反饋
預習反饋是進行閱讀教學的必要準備,預習反饋可采用檢測、提問、小組交流等形式。教師可以提前發放預習檢測,然后對學生的解答情況進行評價總結,得到學生預習效果的基本情況,以此作為閱讀教學的學情分析依據。之后根據小組評價情況進行預習作業的反饋。可以設置優秀組員、優秀小組等稱號對小組進行表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預習。例如,在《將相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個人和小組的預習反饋,針對學生的知識漏洞、能力弱點調整教學的進度和學習強度。教師對學生預習的積極反饋,可以提高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積極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使預習活動形成良性循環。
(三)培養閱讀預習習慣
預習是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養成了預習習慣,會促進學生在預習時深入思考。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培養預習習慣,提高高年級小學生語文閱讀預習的效率。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者。教師在預習教學中要根據學情,避免知識灌輸,設計預習教學環節,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預習。教師可以通過營造閱讀預習氛圍和設計預習時間幫助學生養成預習習慣,營造閱讀預習氛圍,可以與學生共同制定閱讀計劃,明確閱讀能力發展目標,并結合學習小組。為養成閱讀預習習慣,教師應加大預習引導力度,例如,在課堂中多分配時間給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也可以通過加強家校合作,讓學生在家里閱讀預習,父母可以參與到學生的預習中,并記錄閱讀情況和心得體會。
(四)平等溝通
為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和預習效率,發揮教師學習主導者的作用,教師應樹立師生平等觀念,尊重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創新想法和進步。例如,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的第五單元《夏天里的成長》,師生可以相互分享成長中的感悟。這樣才能為學生自主預習提供自由空間。而師生平等的交流可以增加教師的親近感,有利于師生更真誠地交流。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展開。
四、結語
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預習教學應根據實際學情設計更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內容和環節,充分發揮預習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能力的作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也為閱讀預習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我們可以通過電子產品找到更多優質的閱讀文本,提高閱讀的趣味性。同時便利的互聯網通訊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閱讀任務,獨立解決一些基本的閱讀問題。預習對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有重要影響,我們應積極探索更適合自身教學和學生情況的預習策略。
參考文獻:
[1]岳河.思維可視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
(責編 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