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高校的半封閉性和大學生群體的高粘度特征,大學生社群的形成便有了天然基礎。以專業班級為標準劃分的正式群體顯示出明顯的學習型社群特征。以興趣愛好自主關聯的非正式群體的溝通方式顯示出其在實踐社群共享知識的優越性。高校應在開發學習型社區的同時,鼓勵建立校園公眾號,開發合理的社群服務功能。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學習型社群;實踐型社群
一、大學生群體的特點
大學生群體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基本特征:一是追求時尚,崇尚個性,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享受當下生活,凸顯自我個性。二是積極分享,獲得認同,他們大多樂于在網上分析自己的生活,在網上獲得認同。
大學生群體作為以學院專業班級規范的正式群體,它們的目標與任務明確,成員穩定,有一定的組織紀律和工作計劃。會展開豐富多彩的群體活動。
同樣,大學生個體間呈現較多的差異性、生活的豐富多樣化。他們以個人感情為基礎而自發形成非正式群體。這些非正式群體感情色彩濃厚,有自然形成的領袖。由于非正式群體凝聚力強,群體意識強烈,成員之間感情融洽,活動頻繁,相互信任,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使群體成員之間的思想交流特別暢通。
互聯網的發展促進手機終端等多種新媒體形式迅速普及,信息渠道實現了多元化,快捷便利的交流方式使得校園正式社群這種以班級通知為核心的正式交流形式和自由融洽的非正式群體交流形式出現滲透融合,出現了以校園為區域劃分的大學生網絡社群。
二、大學生網絡社群特征
我們將由一定社會關系連接起來進行互動的集合體稱為社群。高校由于獨特的知識資源,其組成的社群也更加豐富多彩了。高校社群的學習意愿和實踐參與意愿更為強烈。我們可將大學生社群劃分為兩種主要功能:
學習型社群。學習型社群依托于數字校園平臺,主要參與者為電子資源平臺,教師及學生。在全媒體環境下,知識交流的途徑更為豐富,更多高校建立了自己的電子資源庫。學生能更主動獲得在線課程。這類學習型社群以大學生正式群體為基礎,體現出專業性,各門課程有著不同的標準,學生也往往需要從不同電子平臺獲得資源。由于這類學習型社群捆綁著各種不同的教學資源平臺,導致這類社群一般知識型很強,但溝通力不足,學生一旦進入實習期脫離校園環境,脫離正式社群存在的客觀環境,往往會主動偏離學習型社群,導致信息傳遞不暢通。
實踐型社群。實踐型社群是通過非正式關系將人們聯系起來共享知識的非正式組織,他們之間有著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領域,基于對同一主題的興趣和熱情,相互之間不斷影響,從而創造和共享這一領域的知識和專業技術。高校中實踐型社群形成的目的是解決大學生學習中的實踐環節需求。包括校園統一的企業實踐和自主安排的實踐環節。實踐環節中可能脫離校園環境,正式群體的約束性減弱,學生往往會通過非正式社群保持聯系。這一時段,常用社交軟件如QQ微信又會超越學習型社群平臺成為彼此保持溝通的工具。在實踐社群中,社群成員即是知識的接收者同時也是知識的提供者,溝通工具的特征決定了他們的信息有一定的片段性和時效性。所以針對實踐型社群,更需要對這部分溝通交流的信息進行不同方式的整理,歸納總結。
三、使用公眾號服務于實踐型社群,建立合理的社群服務功能
高校在開發知識平臺的同時應注重實踐社群的開發,以便于學生在非校園的實踐環境中依然能保持交流,維持信息通暢傳遞。
大學生網絡使用時間集中,網絡活動參與度高網絡使用時間集中,組織討論能獲得較高參與度。微信公眾號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了與其粉絲通過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進行全方位溝通與互動的平臺,是大學生日常獲取資訊的主要媒介之一。公眾號立足于非正式社群,信息便于歸納總結,符合現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便于高頻率定時更新。微信信息發布高頻率更新,更利于實踐信息的整理和發布。
立足于校園已有的公眾號平臺,在開放基本信息的同時,鼓勵校園公眾號開放一部分實用功能。將正式社群中教學資源平臺,教師的角色過渡到實踐社群中,定時發布信息,由學生自行關注讀取,減少信息傳遞的不對稱。微信公眾號的訂閱功能和朋友圈分享功能更好地便于實踐型社群在非正式群體中傳遞信息,更快地完成信息生成和覆蓋。因此,高校里以微信公眾平臺為實踐活動載體,面向的是廣大充滿活力、思想活躍、大膽創新的大學生群體,微信公眾平臺應該推送大學生都關心的有價值的信息,開放一部分實用大家集中關心問題的專題,為大學生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提供便利。
作者簡介:孫思(1982—),性別:女,民族:蒙古族,籍貫:湖北,學歷:研究生,職稱:講師,工作單位:武漢城市學院,研究方向: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