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五維三步”音樂教學策略基于20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緊扣音樂學科的本質,著眼于兒童音樂素養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養成,其實踐模型把“快樂歌唱”轉化為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以樂化美 五維 三步 音樂教學
謝曉梅
音樂特級教師,重慶兩江新區博雅小學校書記、校長,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成員,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音樂》”編委成員,重慶市音樂家協會理事,重慶市首批教學專家“謝曉梅工作室”主持人,重慶兩江新區“謝曉梅名師工作坊”主持人,曾獲“全國第二屆中小學音樂教師五項全能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全國第五屆中小學音樂課現場比賽”一等獎,主持、主研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十余項,出版《快樂在歌唱中起航》等3部專著。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筆者秉持“以生為本、以樂為根、以創為基、以美為魂”核心理念,以兒童的快樂體驗作為音樂教育的出發點,倡導“美生情、樂中學”的課堂,構建了“五維三步”音樂教學實踐模型(見圖1),用藝術美喚醒學生情智,把“快樂歌唱”轉化為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以美育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五維”實踐體系的建構
“五維”即追求樂學、樂思、樂情的目標取向;創造樂境、樂導、樂趣的教學條件;調動聽、唱、奏、創、動、音樂和相關文化開展內容設計;融匯樂問、樂用、樂創、樂群、樂浸構成方法體系;形成指向唱準、唱會、唱美的學科指標和自主、合作、創造的育人指標開展素養測評。
追求樂學、樂思、樂情的目標取向。教學實施的目標取向,是對筆者“快樂歌唱”教學的觀念引領,是“快樂歌唱,以樂化美”教學實踐的基礎。基于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筆者認為,第一個目標取向是關注學生的態度,即樂學,學生愿意并能夠在快樂中學習音樂;第二個目標取向是以創為基的核心理念,即學生能夠在快樂歌唱的同時,具有創造力并樂于思考;第三個目標取向是以美為魂,以樂為根,關注音樂學科的本質特點,音樂體驗與表達的過程即知情意的過程。英國音樂家科克曾言:“作曲家通過創造性的想象力把情感轉變為音樂的形式。”音樂教學作為一種極富想象力的藝術,可以嫁接作品與學生的主體精神,從而盡可能地挖掘學生的創造力。教學目標要充分體現“以美為魂,以樂為根”的學科特質,即樂情,關注音樂學科的本質特點,深刻認識到音樂體驗與表達的過程就是知情意的過程,實現學生樂于感受情、表達情的“快樂歌唱”目標。
創造樂境、樂導、樂趣的教學條件。筆者關注教學環境、教師和學生三個教學基本要素,強調構建輕松、富有情境的環境,教師能夠善于導學,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進而促進其自主學習。同時,教師關注教學中的樂趣,讓學生在快樂中、趣味中體驗、感受、表達、創造音樂。
調動聽、唱、奏、創、動、音樂和相關文化開展內容設計。在教學內容設計維度,教師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在聽、唱、奏、創、動豐富的音樂活動中,綜合音樂感知與表現的內容,使學生能夠通過多感官的音樂活動,整體把握音樂本質特征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在音樂課中,教師遵循音樂鑒賞與表現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對教學內容進行實施、組織和再創造。
教學方法體系的構建要以問題導向達成實踐運用、創造協作、小組互動以及浸潤式音樂環境的有機融合。在“快樂歌唱教學”中,筆者善于、樂于提問,以問題的形式激發學生的自我思考,鼓勵學生的自我創造,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專業示范是筆者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方法之一。一方面,規范的、富有情感的且能夠傳遞美感的范唱和范奏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動機,因此,這是唱歌教學中的必要環節。另一方面,善于運用專業能力,適當地進行范唱和范奏,可以為學生營造真實的、具有生機活力的音樂課堂,“樂用”是快樂歌唱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與此同時,小組互動、協作創造也是學生開展音樂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推動音樂教學方式進一步改革的實踐要求。探究式的學習、研討式的分享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我、與人溝通。小組互動和協作創造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效果,更能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表達能力、創造能力等。因此,樂創、樂群成為教學方法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后,沉浸式的音樂環境是構建教學方法體系的重要支持,即樂浸。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創設豐富的、沉浸式的音樂環境,為學生提供音樂學習的土壤和陽光。只有在豐富的土壤和溫暖的陽光下,音樂課堂才能更好地滋養出熱愛音樂、懂得音樂、追求音樂和享受音樂的學生。通過構建新型的快樂音樂教學體系,改變傳統的、固化的、單向的教學方式,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得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進行音樂創造的興趣和潛能也能得以極大地喚醒和挖掘。
自主、合作、創造的育人指標開展素養測評。素養測評作為“快樂歌唱,以樂化美”實踐體系的“五維”之一,目的是更好地檢驗“快樂歌唱”教學的效果、學生的學習成就,更重要的是“以評促教”,更好地回歸教學目標取向,調整教學目標與方法、內容與路徑。以學定教,以評促教,從學生學科指標與育人指標的兩個向度出發,評價學生是否能夠在唱歌的過程中唱準、唱會、唱美,讓學生在學習、發展中學會自主、合作、創造。
二、“三步”教學流程的實施
“三步”即實施啟于境、游于藝、歸于情的三步教學流程。
啟于境,指教師在實踐操作中要精心創設音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以良好的學習狀態積極投入音樂學習。例如,在小學唱歌綜合課“鄉間的小路”的教學中,筆者借助游戲開展教學,讓學生在參與、體驗中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接受并積累音樂知識。在教學中,筆者追求“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態度”“提高即興性、綜合性的自主學習能力,發展創造思維”和“提高文化素養”等非音樂本體教學目標。
游于藝,要求充分運用音樂彌漫性的特點,以整體感知、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信演唱、快樂表現、自由創造,享受歌唱的愉悅,接受美的熏陶。例如,在小學唱歌綜合課“小白船”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嘗試引入三拍子律動、創編并感受節拍、感受長音、大膽創編的方式,刺激了學生的感官,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且讓學生感受到音樂帶給我們的激勵。
歸于情,是課堂唱歌教學的重要流程,需要教師充分挖掘作品所蘊含的音樂美、文化美,激發師生情感共鳴,美生情、情生雅,進而在生活中拓展美、升華美。例如,在小學三年級唱歌課“春天舉行音樂會”的教學中,筆者沒有通過音色的變化來表現春雨、春風、春雷、春水等春天的景象,甚至教學重點也并不僅僅在“唱”上,而是引導學生發現作品中“同頭換尾”的創作手法及弦、音程的特點,并能運用1、3、5三個音創作八個小節、兩個樂句的旋律,然后進行小組交流展示。
這一主張把“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的音樂學科特質和“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理念融合,關注音樂課堂最本質和最核心的要素,即以學生為本,以音樂為根,回歸人本的音樂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關注音樂本質的課堂教學,強調音樂創造性特征和育人價值。
與成年人不同,兒童有著活潑、靈動的天性,他們的發展是極富動態的。而音樂是一種神奇的藝術,它可以很好地塑造人的性情與氣質。當音樂與兒童相遇時,面對這個具有極強可塑性的群體,就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要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釋放天性,以學生為中心,以音樂為觸角,從關注人的情感世界出發,將藝術的美引向更深處;快樂歌唱,通過音樂教育,以樂化美,讓孩子們在音樂的浸潤種提高審美情趣,提高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
基于“五維三步”音樂教學實踐模型,音樂教師和研究者都能形成從學生立場出發,一切教學設計、教學策略、教學評價,都服務于學生樂學、樂創、樂享的專業教學思維。這種思維是可遷移、能衍生、會創新的實踐性知識和素養,是一線教師需要的專業成長策略。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