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佩華
【摘要】初中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成長期。轉變初中班主任角色,充分發揮其德育教育的主導作用,是邁入核心素養時代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學科德育,實現有效教學的需要;是讓核心素養加速落地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 ? 角色轉變 ? 核心素養 ? 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28-198-01
2017年8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指出,“為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促進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全面發展”。肩負著重要責任的初中班主任應該正確認識角色轉變的必要性,積極探索角色轉變的有效途徑,讓核心素養落地,踐行立德樹人。
一、立德樹人和核心素養的德育內涵
1.立德樹人
在黨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后,黨的十九大報告又再一次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德樹人”正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蘊。要立私德,提高個人的道德品質;更要立公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個人成為一名合格的現代公民。它強調教育既要滿足當下的社會需求,更要面向未來,要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作打算。
2.核心素養
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第一次在國家文件中使用了“核心素養”概念,被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重視培養以道德為支撐的能力。該文件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置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領域和主要環節”的首位之一,足見其重要性。2016年,正式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提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
二、核心素養要落地,初中班主任角色需轉變的必要性
1.班主任的角色轉變是邁入核心素養時代的必然要求
初中學段,是學生青春發育的高峰期,學生生理開始加速發育并漸趨成熟,可其心理發展卻相對緩慢。兩者發展速度不匹配,導致學生處于一種獨立與依賴并存、自覺與抵觸并存、成熟與幼稚并存的非平衡狀態。無可否認,這一時期是發展初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成長期。但由于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要把握好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就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不僅要掌握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而且要熟悉班級的整體情況。在學校里,與其他任課教師相比,班主任是跟學生相處時間最長、接觸頻率最高的人,是最了解學生的人,也是對其影響最大的人。轉變班主任的角色,能充分發揮其德育教育的主導作用,做到因時而為,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其終身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2.班主任的角色轉變是深化學科德育,實現有效教學的需要
核心素養無法在真空中培養,也無法脫離學科知識而單獨存在。學科知識是素養形成的重要載體。脫離了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勢必是一句空話。學科教學目標應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要求,逐漸走向融入價值觀的道德教育等方面轉變,做到“德育為先,能力為重”。而要實現有效教育,就必須重視提升學科教師的育德能力,讓教育回歸人的成長。正因如此,班主任應該轉變角色,與班級所有任課教師攜手,共同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促進人的終身發展。
三、核心素養要落地,初中班主任角色轉變的有效途徑
1.班主任應當由班級的管理者轉變為領航者,促進學生自治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剛接手新的初中班級,教師首先要發揮主導作用,鼓勵與支持班委會商討制定班級公約初稿。但班級公約應該超越規章制度的范疇。它的制定過程,要充分保障學生的自主發展素養得到鍛煉與發展。
2.班主任應當從班級保姆轉變為家校溝通協調員,發揮主導作用,促進家校合作
保姆是被動的的角色,往往受制于家長,但協調員是主動的,利于發揮班主任的主導作用。由物理力的合力知識可知,以學生成長為中心,當家校分歧減小,兩力做到同心同向同行時,合力教育效果會得到最大化。因此,除了定期召開家長會,發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外,班主任還需借助固話、手機、班級的QQ群、微信群、校訊通服務平臺等,將日常的班級情況、學校工作、校園活動、家庭教育知識等以文字信息、語音、圖片、視頻、網頁等多種形式傳遞給家長,建立常態化的雙向互動溝通平臺,做好家校溝通協調工作,推進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3.班主任應當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解員轉變為傳承者和傳播者,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發展學生的文化基礎,是落實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方面。顯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沃土。要讓學生認同,接受和踐行以倫理道德規范居于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班主任不能只是簡單地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說教式的講解,必須以身示范,從我做起,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君子喻于義”、“禮之用,和為貴”、“業精于勤”、“敬事而信”,做到仁義禮智信。班主任務必樹立良好的師德,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用深厚的優秀文化熏陶學生道德品格,促進學生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提升。
4.班主任應當從班級任課教師轉變為班級教師團隊的核心和主力,整合學科資源,形成合力,產生協同效應
學科教學是培養核心素養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每學期初,班主任要協調班級教師團隊,圍繞各學科本學期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整合德育資源,將碎片化的知識綜合起來,形成更大的合力,促進個人的終身發展。以八年級的節水教育為例,在歷史課上,通過閱讀歷史,讓學生認識到缺水會制約人類發展,甚至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在地理課上,通過讀圖表材料,讓學生認識我國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國情以及探討解決水資源問題的途徑;在物理課上,通過分析云、雨、雹、霧、露、霜的形成,讓學生從理論上認識自然界中的水循環,知道適合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是十分有限的;在數學課上,通過計算家庭每月生活用水量,在數據分析中感受節水的必要性;在語文上,通過欣賞文學作品,寫以節約用水為主題的文章等,讓學生得到豐富的情感熏陶。然后,班主任根據班級教師團隊的教學反饋,開展“節約用水”主題班會教育活動,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節水理念,共同提升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
一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說,如果我們還用昨天的教育培養今天的孩子,那等于抹殺孩子的未來。教師不能墨守成規,同樣需要學會學習,學會轉變自己的教育角色,以支持學生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蔣維西.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班主任角色轉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