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數學在思維上較為抽象,相比于小學數學,初中數學更加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當前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師應當在數學教學當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水平,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的限制,提高逆向思維能力。因此,文章圍繞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出現的問題和有效策略展開論述,希望能為初中數學教學提供一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初中數學;逆向思維;培養
一、 引言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國初中數學教學面對教育改革,作出了新的調整,在數學教學當中,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成為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改革,要達到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和發展需求的目標。逆向思維對學生的個性成長和終身發展具有重大作用。教師應當重視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改變學生思維僵化的問題,促使學生從全面的角度看待問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逆向思維的概念和意義
所謂逆向思維,是與常規思維模式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模式,也就是從思維的反向層面去思考問題,是求異思維的一種。逆向思維要求學生從傳統思維模式中解脫出來,打破傳統思維方式的限制,用全新的視角看待問題;同時,利用逆向思維模式,有時更便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將復雜的問題進行簡單化處理。在數學教學當中,培養逆向思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數學學習中,善于運用逆向思維,有利于加深對概念、定義、公式、定理的理解;善于運用逆向思維,可以提高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養成思維嚴密的習慣;善于運用逆向思維,能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敏捷;通過數學思維的培養,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思維水平,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獲得更多的成就感。
教師在教學當中,應當時刻考慮巧妙利用逆向思維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充分發揮教學內容的功用,將學生數學思維培養納入教學的核心和重點;改變教學理念,以生本的態度來進行數學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作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逆向問題,鍛造學生的思維能力;改進教學方法,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探究和自我反思,在實戰中提高思維水平,尤其是逆向思維的水平,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
三、 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逆向思維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較為陳舊
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因受到應試教育導向的嚴重影響,導致教師對思維培養不夠重視,自然也就不重視對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由于教師對于逆向思維缺乏必要的認知,導致了在教學實際行動當中不會有意識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去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多方面的因素都導致了現在的初中課堂教學,限制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教師自身缺乏自我完善和持續學習的意識,導致教師在逆向思維的培養當中缺乏足夠的教學能力作為支撐。教師隊伍自身的專業性,導致了教師在教學當中習慣于引導學生正向思考,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得不到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對教學資源加以整合和利用,失去了很多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契機;雖然當前部分教師都已經意識到了逆向思維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對學生基礎知識體系和框架的構建,沒有將重點放在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上,使得教學缺乏堅實的基礎和依托,從客觀上導致了數學教學缺乏持久的動力。
(二)教學方法較為落后
當前,數學教學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方法改革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在教學當中,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果,強化實際數學教學能力的關鍵所在,尤其是在培養學生逆向思維的過程中,如果采用過于單一的教學方法將會導致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容易出現思維僵化的弊端,不利于培養思維的開闊性,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思考。在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當中,部分教師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將數學教材中的公式定理和解題方法生硬地灌輸給學生,不利于學生在學習的同時,數學思維得到應有的培養。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只會強化記憶、生搬硬套;在知識運用時,往往會出現較多的問題,造成學生雖然掌握了基本知識,但是卻缺乏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導致在數學學習當中,自身的綜合能力無法較大地提高,更不利于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總結反思較為缺乏
教學評價是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估,也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反饋。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往往缺乏教學的發展性評價,這一點對于數學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來說尤為不利。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對于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模式尚在初步的探索和實踐階段,因此對于教學反思體系的建設還不甚成熟。因此,教師還無法依據自身的實際教學情況,科學地對自身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和總結。在當前的數學教育中,學生在學習當中存在的思維問題和思考誤區沒能被及時發現,也得不到及時解決,這就阻礙了數學教學的持續高效開展。同時,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也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在教學當中,教師沒有依照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也沒有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制訂較為長久的思維培訓計劃,導致對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培養缺乏系統性,難以形成長效機制。
四、 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首先要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在初中各學科中,很多學生最怕的課程是數學,因為數學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基本運算能力要求較高,且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拓展內容較多,因此造成有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到吃力。
如果能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那么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因此,作為數學教師,應當注重對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保持開放和富有創造力的學習情緒。如:在學習“黃金分割”這一章節時,如果教師直接給出比例公式,然后再介紹其應用;教師讓學生記憶公式和結論并能靈活運用;這樣的教學過程,可能會有同學很難記住或者不會運用公式和結論。這時,如果教師采用逆向教學的方法:先引導學生欣賞一些雕塑、建筑或者美術作品,如:維納斯、米開朗琪羅等作品,激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后,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這些作品當中的黃金分割的妙用;再提出問題,為什么以上這些作品在審美上給人以美觀的印象?然后,趁熱打鐵介紹黃金分割的有關知識,以及黃金分割在實際生活中怎么運用?這時,學生對數字和符號的記憶就會轉化成對圖畫和實物的記憶,相比于教師直接拋出公式,學生的掌握效果會大大提高,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是逆向思維教育的成功案例。
(二)將數學知識進行逆向運用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當中,課本里已經涉及了較多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概念,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知識,教師通過逆向思維的培養來幫助學生不斷地解決數學問題。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當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概念進行深刻的解讀和剖析,導致在實際的數學教學當中,學生無法通過數學學習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學習時往往存在著數學概念模糊、數學運用生疏和實踐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如果,教師在概念和定義的介紹時,能有意識地從多角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辨析,有利于學生更深刻地掌握;在公理、定理的教學時,從正面和反面兩個方面,幫助學生掌握,學生就會非常清晰。如:平行線判定定理和平行線性質定理的教學相互印證,有利于深刻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總之,在對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時,教師應當更加關注學生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概念的逆運用,這樣能為今后的數學學習和能力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初中數學教學當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及時對知識和方法進行逆向思考,能從反向角度出發,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應當以逆向思維的培養為基礎,利用學生逆向思維的優勢,幫助學生不斷地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注重對解題步驟和解題原則創新。在使用逆向思維進行思考時,學生應當不斷地使用互逆法則等基本的逆向思維原理,幫助自己不斷地提高思維深度和廣度,不斷地提升自己使用逆向思維進行思考和解題的能力。
(三)創新數學教學方式
在對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數學教學方式的創新,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在當前義務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初中數學教學應當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思想,以逆向思維模式的培養為抓手,打造高效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初中數學對學生思維培養的質量,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針對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教師可以采用逆向教學法展開教學。例如在課堂上講解案例時,教師應當通過逆向思維引導帶領學生,從結果出發,逆向尋求解題思路并理解問題的真實含義;學習定理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從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兩個方面結合進行教學;如:勾股定理和逆定理結合教學,有利于學生真正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
此外,反例教學也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教學內容。舉反例,其實就是逆向思維,初中數學教學中,初一數學教材安排《第12章證明》,通過對命題、逆命題和證明的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思維能力,尤其對逆向思維的培養,大有裨益。
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反證法來對學生進行逆向思維的培養,反證法要求學生對問題有全面的認識,通過科學的證明,否定其反面,從而證明正面的正確性。反證法的教學,也是培養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找準初中數學教學在學生思維培養方面的問題所在,然后,采取多種切實有效的教學方式,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堂思維訓練,不斷地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韋志雄.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的培養[J].科技與市場,2020(2):178.
[2]楊英.試析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才智,2020(14):95.
[3]李松年.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逆向思維能力的培養初探[J].學周刊,2020(15):77-78.
作者簡介:張久旺,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溧陽市上沛初級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