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枚晏 覃藍天
摘要:以中華禮儀文化為視角,通過“模塊+項目式”的禮儀教育實踐模式探究出一系列有助于獨立學院德育教育對策,進一步立德樹人,提升獨立學院青年學生的禮儀修養。雖然獨立學院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較顯著的階段性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面臨一些挑戰,需要在實踐中重視并解決。通過分析廣西獨立學院德育實踐研究,以中華禮儀文化為切入點開展符合青年大學生口味的校園文化活動,突破當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面臨的瓶頸,真正提高獨立學院德育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德育 傳統文化 項目式獨立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8-0040-03
獨立學院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承擔著培育新時代可靠建設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關系黨的建設成效,以及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水平、質量和高度。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后,新時代對于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對當代青年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直是當前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
一、廣西獨立學院德育實踐現狀
1.廣西獨立學院德育現狀
我國德育實踐研究方向主要有:德育實踐工作創新化、德育實踐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德育實踐工作者隊伍建設、德育實踐環境影響、德育實踐成效性等,更多的研究僅局限于理論層面上的思考,缺乏真正的實踐研究。從目前獨立學院現實情況看,部分大一新生存在學習能動性弱、自我約束能力低等情況。一份針對廣西獨立學院大學生德育狀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德育工作對成功的影響選擇非常重要的占50.36%;目前的學習狀態選擇能牢固掌握知識僅占36.38%;選擇學校以活動方式開展德育工作占53.89%。廣西獨立學院自2001年開始出現,地處西部地區大學生德育工作起步晚,投入少,基礎弱,雖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德育工作體系,但獨立學院的德育工作已經初見成效。從總體看,獨立學院因學校性質,學校對教職工任務考核,導致事務性工作分散工作精力,從而減弱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視,甚少將德育同本校實際情況有效黏合,對德育教學缺乏科學、合理的認識,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2.傳統禮儀文化教育遇冷
隨著我國進入新時代以及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的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發生碰撞,使得部分青年大學生在其中迷失了方向。在獨立學院教育中,青年大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不是太重視,管理者或教育者不重視和傳承傳統禮儀文化;學科建設、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等缺乏正向引導,忽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樂于開展“快餐文化”下的現代禮儀教學工作。獨立學院在實際的課程設置方面,這方面的課程以公共課為主,通常都是大班教學模式,教師往往都是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主,學生僅僅是以完成作業為根本出發點,難以將課堂所授課的知識入心、入腦。獨立學院在中華傳統德育方面,形式都過于呆板,往往都是基于課本理論方面的知識甚少進行具體的實踐;另外德育課通常由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開設相關課程,而舉辦相關的活動則由學工處或者團委進行負責,在實際過程中兩個部門之間相關溝通不暢,對獨立學院德育為主題的第二課程活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第一課堂教學成果及第二課堂的延伸方面不能很好融合。
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歷程告訴我們,五千年來我們還是一樣的文化,一樣的黃皮膚,一樣的黑眼睛,一樣是龍的傳人。現在,各國文化不斷交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文化的傳承流于形式,獨立學院的具體實踐普遍呈現空洞化,讓青年大學生難以領悟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
二、中華禮儀文化同獨立學院德育工作實踐研究
1.中華禮儀文化融入獨立學院德育工作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中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
青年大學生年齡大多在18—22歲之間,是思想道德觀培養的關鍵時期。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幫助青年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是對“立德樹人”這個根本目標的具體實踐。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能使青年大學生具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能力,還能積極引導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2.中華禮儀文化融入獨立學院德育工作必要性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制,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獨立學院由于自身辦學條件和生源的局限,大多以培養專業、應用、復合型人才為主。在德育工作上與公立學校有一定的不同,如何結合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實踐成為我們現階段的重要工作[1]。現如今,傳統文化同現代文化、本地文化同外來文化、主流文化同非主流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對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養成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2],使獨立學院特別獨立學院的德育實踐陷入困境。因此,加強對獨立學院德育實踐研究,尋求適合獨立學院學生特點的德育實踐途徑,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推動立德樹人、建設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3.中華禮儀文化融入獨立學院德育教育欠缺
獨立學院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場所;但是,目前從整體看,獨立學院的重點仍為擴大生源解決就業上,著重培養職業化的人才,而忽視青年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在開設公共必修課時,部分高校僅是單純按照規定開設相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并未融入校園文化活動進行系統教育,導致學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缺失。另外,獨立學院對大學生參加與校園文化活動重視程度不高,導致投入精力、經費不足,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活動的關注度不高,教師及學生在校園文化活動中通常得不到有效交流溝通。一些獨立學院忽視德育作用,在舉辦校園文化活動時注重參與度硬性要求大學生參與活動,導致青年大學生對這類的校園文化活動產生厭煩情緒,無法真正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3]
三、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融入獨立學院德育工作的實施路徑
以學校課堂為主陣地、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協同教育,結合“模塊+項目式”的禮儀教育實踐模式,旨在通過培育主體、培育對象、培育手段、培育過程和培育活動等要素組成的德育養成系統,在進行具體的養成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實踐主體,策劃、組織、教學和參與,以德育教師為指導,構建一個富有青年學生特色的禮儀教育體系。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作用由單純地被灌輸轉變為教學者、組織者,有利于激發實踐育人功能,將傳統的被動學習模式轉變為主動學習模式下的互動型學習,在具體的實踐育人的過程中,真正激發學生主體性、能動性和創新性的“三種”主觀能動性,在具體的課程學習過程中真正強化其學生的自學及實踐能力;讓授課教師能抽出更多的精力、時間來指導學生的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4]。提高學生參與度與獨立學院的德育工作成效,引導獨立學院青年學生開闊自己的視野,激發自己的自主學習潛能,約束自己,堅定樹立自己的道德和信仰,堅定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追求自己的理想。
1.“以禮導行”戶外素質拓展
以禮儀教育理論結合戶外素質拓展引導青年學生提升道德約束行為舉止。通過戶外素質拓展,讓學生開闊視野,提升政治高度,發散創新思維,同時可以在言行舉止中展示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素養,增強自身的自信。利用戶外素質拓展進行“禮儀”行為訓練,通過戶外實際的情況、真實的環境磨煉青年學生的“著裝禮儀”和“儀態禮儀”,在戶外素質拓展的“禮儀大講壇”中先行學習適應自身要求的禮儀,接著充分運用所學所想去實踐,最后在“心得分享”中總結自己,及時糾正自己的不良習慣,追求卓越。
2.“以禮樹德”模擬課堂
在“以禮樹德”模塊中,開展“線上+線下”項目,線上可通過新媒體(如易班、微信公眾平臺、微博等)互動性強、多媒介、數字化、即時性高等特點打造“線上課堂”,吸引凝聚青年學生,引導青年學生思想潮流的同時,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了解學生思想動態,開展“線上課堂”內容征集、話題引導等,將傳播正能量的“線上課堂”融于學生日常興趣中,以學生樂見的形式(如圖文介紹、互動交流、專欄等)吸引青年。線下可通過構建“微團課”項目來讓學生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即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報名,進行調動學生的自我管理的能力,通過學生團隊自行策劃、組織、教學和參與;結合中華傳統禮儀文化,可以在實際的實踐育人過程中,可以創設不同的生動具體的傳統禮儀出現的場景,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其中,設定不同的角色,讓學生扮演不同類型的角色,體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有助于樹立青年學生的政治素養和道德品行。通過“微團課”,讓青年學生更好地了解民情國史,了解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禮儀文化,同時讓青年學生的優秀品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策劃組織者在鍛煉自身的同時,將正能量傳遞給廣大的青年學生。
利用“微團課”進行“禮儀”課程的同時可結合各班級團日活動,各班干在參與“微課堂”后,可組織班級成員在班級內創建開展不同情境的“微團課”,豐富團日活動內容,通過設置特點場景的方式讓學生真正掌握禮儀知識和相關技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培養優秀的道德素養,更好地適應崗位和行業的需要。
3.“以禮育人”禮儀教育心理化
以班級為單位,將禮儀教育理論結合心理輔導,促進青年學生能自主選擇正確的禮儀要求,加強道德修養,獲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注重心理輔導,讓廣大青年學生成為思想引領者,每一名青年學生散發的光和熱、禮儀和道德、行為和舉止,會滲透到各個基層團組織,各個社團,各位青年學生的心中,讓學生樹立起信心做新時代的“四有”青年。利用“心理輔導”為青年學生進行“模塊+項目式”的實踐時打下堅實的基礎,扎實培養了學生的心態禮儀,其中包括“情商鍛煉”“壓力調整”“增強自信心鍛煉”等主要內容,通過心理輔導,可以讓學生擁有更好的“心態禮儀”,更好地應對工作和學習中的挑戰,應對社會行業的壓力,做到更加優秀更加卓越,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4.“以文化活動”為載體
獨立學院可以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豐富和拓展第一課堂所學知識。以我校為例,通過在特定節日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在壯族“三月三”開展的風情文化展示活動,學生穿著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制作艾葉糍粑、紅雞蛋、青團、米餅等傳統美食。為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每年固定日子舉辦國粹盛典文化活動,以傳統歌曲、舞蹈和京劇等,展現學子多才多藝、自信昂揚的風采,增強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激發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弘揚民族精神與文化自信有著重要的促進意義。
四、結語
青年大學生應該真正了解到,正是有偉大的中國人民,有偉大的中華民族,才能有偉大的民族精神,這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也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者要注重創新,以中華傳統文化活動為載體,讓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其中,不斷增強青年大學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對民族精神的自豪,以提高獨立學院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活動的實踐能力。
獨立學院對于德育實踐方面的創新可以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如微信公眾平臺、易班、抖音等平臺,將中華傳統文化活動在線上同青年大學生進行有機粘連,借助新媒體技術讓青年大學生不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當前,國家對于文化自信及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將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前景更加廣闊,也將是獨立學院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成效的有力體現。
參考文獻:
[1]黃佳彥,言勇,辜嘉惠.獨立學院德育工作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教師,2012(17):12-13.
[2]梁卓欣.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德育的困境及路徑選擇[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9(9):105-107.
[3]楊永昌.高校校園節事文化活動在大學生德育教育實踐中的問題研究[J].桂林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16,21(3):370-373.
[4]李一鳴,張波,溫凱.“模塊+項目式”高校德育實踐體系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3):194-195.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