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寫作教學中的生活化教育就是指將寫作教學生活化,在這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更多地去接觸生活、體驗生活,并將一些所想所感寫進作品中,增加寫作的深度并且豐富作品的涵蓋范圍。尤其是現階段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工作的開展,因為小學時期的學生們年齡較小,閱歷尚淺,很多時候缺少對生活的體驗和理解。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作;生活化
隨著時代的前進以及社會的發展,小學階段的教學工作開展情況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尤其是小學教學中的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以及寫作教育的方式。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閱歷尚淺,更多時候接收和學習的知識都局限于教材上,雖然達到了教學大綱的要求,但是不利于學科內容的深入思考和學習。所以本文就語文寫作教學中生活化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具體措施展開淺述。
一、生活化教育對語文寫作教學開展的意義
1.吸引學生寫作的興趣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語文有的時候是較為頭痛的一門課程,因為有需要閱讀大量內容進行分析的閱讀理解,還有根據要求寫作并且有字數要求的作文,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對學生積極性的提高,并且可以設計一些新穎的教學環節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展開對學生寫作教學工作。生活化的教育開展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因為我們所在的大環境就是生活,并且在這個大環境中所接觸到的以及產生的都屬于生活的范疇。并且教學一直堅持著“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原則,也就更加確定了學生語文寫作教學生活化的教學方式。
2.豐富學生寫作的素材
教師以及家長常常講社會是一個廣闊的大舞臺,而社會作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足以見得生活的廣度和寬度。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寫作上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內容較為空洞,很多時候都過于傳統和拘束,局限在教科書以及一些特定的材料上,缺乏獨特性和創新性。當教師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加入生活化的內容后,學生的思想和視野都會被拓寬,尤其是對一些事物的認知,會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最主要的是,一旦加入對生活的觀察以及認知,學生可以寫的內容會增加并且不斷豐富。
二、語文寫作教學生活化的具體措施
1.注重對學生生活化語言的指導
因為學生階段的特殊性,小學時期的學生通常寫作的類型都是記敘類文章,很少存在議論類,這也就減輕了學生對寫作語言和技巧學習的壓力。但是即使如此,學生在平時的記敘類文章寫作中,還是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在描寫故鄉時,會用一些過于華麗的辭藻,這種修飾文章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采用的寫作語言往往是不被肯定的,最后的寫作作品也沒有較高的質量和水平。所以教師在學生寫作之前,要注重對一些生活化語言的引導和歸納,在寫作的過程中進行具體的指導,并且在寫作之后及時對一些問題進行記錄。例如,學生在描述故鄉的蘆葦蕩時,要注重對描述詞語的使用,例如多使用“簇擁搖曳”“繁茂成蔭”“萬頭攢動”等,都可以描寫蘆葦蕩的多和輕盈,避免學生使用一些過于華麗的辭藻,反而削減了鄉土氣息和對故鄉的懷念。
2.進行情境教學模式
生活化就是將生活中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情記錄并轉換為書面文字,所以教師可以考慮開展情境教學模式。例如,在布置人物性寫作任務“我的爸爸”“我的媽媽”等,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當天或者近幾天的對話進行記錄,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列舉一些事例并刻畫以及豐富人物形象。這樣也利于學生對周圍人物以及事物的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前提以及積累,尤其是對一些事物有著自己的認知和感慨,利于一些獨特見解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當堂進行情景模擬,讓學生進行一些話題的開展,并且讓學生記錄下來,增強記憶力,在溝通的過程中也不斷地進行積累,并且產生新的價值觀念和態度。
3.帶領學生走進實際生活
“紙上得來終覺淺。”所以教師要與學校和家長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定期帶領學生走進實際生活,例如去公園踏青,一方面可以增加師生間以及同學間親密友好的關系,另一方面還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對公園的一草一木進行近距離的觀賞,探尋實際生活中的花草與教科書中的異同,并且不斷探索新的發現。除去公園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等很多公共場所,提高學生的審美,增加他們對生活的觀察以及發現。
就目前看來,學生寫作的生活化教育工作的開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生的積極性較低,缺乏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等,但是相信在教師的不斷努力以及學生的配合下,生活化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寫作工作的開展會取得實質性的進步和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觀察也會更加細膩,認知也會不斷提升,繼而不斷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以及寫作質量。
參考文獻:
[1]何昌雅.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淺談[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10(3).
[2]易曉華.小學語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學策略淺談[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3).
[3]叢蓉.淺談生活化教學法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4).
注:該文為2019年度白銀市教育規劃十三五課題《生活化教學提升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BY[2019]G085號)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劍云(1985.11—),女,漢族,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人,畢業于天水師范學院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學士學位,本科學歷,現為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寺灘鄉九支小學教師,二級職稱,研究專業: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