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嬪
摘 要:在當前化學課程的教學中,為了真正地達到理想狀態下的課堂,教師應當從導入、分層、合作等各個教學的細微之處出發,進行教育模式的調整,以便逐步提升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認知質量。
關鍵詞:初中化學;導入;分層;合作
在傳統初中化學課堂中,教師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大多數是單向式,教師占據著課堂中的主要位置,將學生置于課堂中的被動、客體位置,使得學生成為課堂中被動接收知識的機器,以至于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積極性被挫傷,學生學習化學內容的效果也逐步降低。因此,為了改善以往化學課堂中的教育弊端,真正地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質量,教師應當切實地從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出發,進行課堂教育活動的優化調整,以便創建更加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化學內容的有效施教。
一、優化導入,引人入勝
課堂導入是教師展開教育工作的第一環節,在導入環節中,學生會由課下的玩耍狀態轉移到課堂中的學習狀態,從而將注意力聚焦在課堂上,進行化學知識的探索。但是,如若學生在導入環節沒有對新課產生認知的動力,那么可想而知,在之后的課堂中,教師也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至于新課的教學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當前化學課堂中,為了讓課堂在一開始就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教師就可以對導入環節進行優化設計,讓導入環節彰顯應有的光彩,以便在抓住學生目光中點燃學生學習的激情。
例如,在“運動的水分子”中,為了讓學生在一開始就對本節課的學習產生興趣,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及問題教學的方法,促進導入環節的優化設計。在課堂的開始,教師使用現代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下雨”“下雪”的圖片,讓學生在色彩豐富且與自身實際生活密切相關的圖片中,迅速地將目光從課下轉移到課堂。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出“你有沒有想過天上的雨和雪是從哪里來的呢?”“落在地面上的雨和雪又到哪里去了呢?”等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中投入更多的情感。緊接著,伴隨學生的思考,教師引入本節課的主題,讓學生和教師一起來探究“水”的三種變化。
顯而易見,在初中化學課程中,教師在導入環節應用媒體技術和問題教學法,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學生的目光,讓學生主動地思索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化學知識,從而讓學生在導入環節就對化學知識的學習產生積極情感,從而提高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質量。
二、細化分層,個性教學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學習背景,也有著屬于個人的學習經歷,而這些經驗的差異,使得學生在對同樣的學習內容進行探究時,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有的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效果較好,而有的學生則會對知識產生一般的學習效果。所以,在傳統化學課堂中,教師采用無差別的教育方式,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不利于全體學生完成對化學知識的有效認識。因此,為了更好地實施個性教育,盡可能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在與自身能力相適應的學習方式中探究化學知識,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定分層學習的模式,從而落實這一教育要求。
例如,在“原子的構成”教學中,教師先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指出“原子的構成”“原子質量的意義”等需要學生進行學習的知識點。之后,教師結合以往化學課程的教育經驗,對班級中學生的化學知識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等進行分析,指出班級中哪些學生的化學學習綜合素質較好,哪些學生的化學綜合素質一般等,為之后展開分層教育奠定基礎。隨后,根據學生的特定情況,教師開展個性的教學方式,如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設定相對復雜的學習方式,以期學生的化學綜合素質能夠進一步地提高;而對于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則為學生設定相對簡單的學習方式,以期學生可以完成對“原子的構成”“原子質量的意義”等基礎化學知識的認識。
由此看出,在化學教育中,教師根據學生的特定情況為學生設計具體的學習任務,能夠有效地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調整合作,有效施教
從化學這一門學科的發展沿革來看,不乏一些偉人的突出成就,但是,縱觀歷史長河,仍舊是團隊、集體的合作發揮著較大的作用。因此,在當前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也偏向于利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依靠集體的思維和力量,對化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探究。但是,反觀目前化學課程中應用合作活動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看出,經常存在部分教師過度重視合作活動的應用,而忽視了學生個人思維發展的情況,以至于合作活動在化學課堂中的應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為了真正地讓合作活動具備應用的價值,教師就可以對合作活動的教育結構進行調整,從而促進化學課程的有效施教。
例如,在“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中,教師先結合本節課的內容“人體的元素組成”“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等,為學生設定進行相互合作的主題“鈣、鐵等元素對人體健康的作用”。隨后,教師先為學生預留進行自主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對化學知識的認知情況,以及自己對本節課內容的了解情況,對合作學習的話題進行分析,從而產生屬于自己的見解。緊接著,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表現,以及學生的性格特點等,以互補性為原則對學生進行組員的安排,保持每個小組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之后,學生在小組中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講述自己產生某種見解的原因,使得學生在相互討論中能夠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深入的認識。
總而言之,在當前初中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對導入環節進行優化,對教育結構進行分層,對合作活動進行調整等,都能夠提升學生對化學課程的學習質量。但是,教師也應當切實地認識到,真正地實現高品質化學課程的建構,提升化學課程的教育實效,絕不是只依靠上述活動就可以落實的。因此,在之后的化學課堂中,教師應當繼續探尋細微之處的缺失,以便在逐步改進細微之處中,讓化學課程的教學更精彩,讓學生的學習更高效。
參考文獻:
[1]王德強.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施策略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51):181.
[2]董佩霞.初中化學“感知—精確—高效”教學模式研究[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