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
〔摘 要〕江蘇民間舞蹈是在特定地域環境下孕育的藝術文化,是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的寶貴財富,本文以文獻研究與田野調查為基礎,對江蘇民間舞蹈進行研究,分析江蘇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根據調查,發現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將傳統民間舞蹈與現代化傳播手段相結合,為江蘇民間舞蹈傳承注入新的理念。
〔關鍵詞〕 江蘇民間舞蹈;田野調查;文化內涵
江蘇民間舞蹈是江蘇各地區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樣式,隨著時代的發展,江蘇民間舞蹈發展傳承受到阻礙,江蘇民間舞蹈傳承保護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江蘇民間舞蹈進行調查研究,對傳統民族舞蹈文化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江蘇民間舞蹈的淵源嬗變
江蘇省位于我國東部,全省氣候溫暖濕潤,物產豐富,水陸交通發達,省會南京為六朝古都,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蘇揚等地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江蘇是全國聞名的糧倉,是我國具有革命傳統的地區,近代革命運動中南京是太平天國首府,豐富多彩的江蘇民間舞蹈在江蘇特有的歷史自然環境下創造發展。江蘇是我國歷史上較早開發的地區,近年來考古發現證明,距今5萬年前,江蘇境內已有人類活動。延續上古文化形成的春秋時期吳文化是江蘇最有影響力的古代文化。歷史悠久的江蘇樂舞藝術是在江蘇地理歷史文化中造就。發達的吳歌舞在江蘇地區留下眾多的文物史料。
兩漢時期江蘇樂舞發展到新的高度,沛縣等地是江蘇出土漢畫像石較多地區,經常可見盛大的樂舞場景,展現漢代樂舞高超技藝。六朝時期江蘇成為東南政治經濟中心,樂舞藝術得到更大的發展,流傳于長江中下游的西曲吳歌盛行一時。隋唐五代古代樂舞發展至鼎盛時期,江蘇境內發現大量此時期的樂舞文物,揚州唐墓出土樂舞俑等反映出當時樂舞風貌。宋朝后民間樂舞有了新的發展,江蘇民間歌舞蓬勃興盛。南宋詩人范成大是江蘇吳縣(今蘇州吳中區和相城區)人,其作《立春日郊行》描寫立春時歌舞,記錄了當時民間歌舞活動情況。明代袁宏道在萬歷年間出任吳縣令,其《迎春歌》記錄了民間舞隊的活動情況。史料記錄吳地風俗保留于江蘇廣大地區,各種民間舞蹈形式大部分流傳。
二、江蘇民間舞蹈類型劃分
光輝燦爛的民族舞蹈是各民族的創造成果,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在自然環境,文化歷史背景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造就我國民族舞蹈形式豐富的特點。新中國成立以來民間舞蹈經過專業整理加工登上國際舞臺,推動了世界民族舞蹈文化交流發展。由于江蘇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本地民間舞蹈復雜性。普查顯示現流傳民間舞蹈約360余種,形式多樣,發展中不斷演變,成分復雜。從屬性上可分為娛樂性與宗教性。表現形式分為技藝性與模擬動物類。
娛樂性的舞蹈特點是形式自由,表演時手持輕巧道具,伴以興致所發舞蹈動作,花鼓是本地具有代表性的舞種。江蘇宗教舞蹈種類很多,形式各異,如《花香鼓》《八吉舞》等,部分在娛神娛人表演中舞蹈性發展很強。宗教性舞蹈在本地廣泛流傳是有社會歷史原因的,江蘇曾是各種宗教盛行地區,江蘇宗教性舞蹈大多出自古巫淵源。在宗教思想演變中深受佛教藝術影響。技藝性舞蹈以器械技巧套路為基礎,通常較為程式化,如《大刀》等。技藝性舞蹈在江蘇有悠久的傳統,與當地生產歷史有關。
江蘇歷史文化背景復雜,不同地區經濟狀態有異,舞蹈形成各自風格特色,同種舞蹈在不同地區呈現不同的風貌。按地域可分為蘇南,蘇北片區。蘇南地區山明水秀,素有魚米之鄉之稱,流行于此地的民間舞蹈總體有風流雅趣,抒情的風格。舞蹈中的女角呈現裊娜圓曲的身姿,輕盈委婉,流露出溫柔的和諧美。蘇北地區古屬揚州,經濟文化受徐州地區影響,舞蹈風格多樣,或雅致秀美,或剛勁質樸。蘇北鹽城等地為雜技之鄉,此地許多民間舞蹈受其影響帶有技藝性表演。如《羅漢龍》等舞蹈具有技巧性強的動作,高難度技巧為蘇北民間舞蹈增色很多。
三、江蘇民間舞蹈的特征分析
民間舞蹈是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表達人民群眾思想情感的社會意識形態。受物質生活制約的社會意識形態,作用于舞蹈藝術形象而產生,人們的意識也隨著生活條件和社會關系改變。在江蘇特定歷史環境下形成民間舞蹈的獨有特性。江蘇民間舞蹈的特征表現民俗性,宗教性等方面。
江蘇人民在長期勞動生產中形成獨特的心理,在人民往往將自己的理想表現在盛大的民俗藝術活動中。江蘇自古以農業為本,農民最大的愿望是國泰民安,早期社會江蘇有土地神祭祀活動,至今流傳的社火源于上古的社祭活動。江蘇燈節自古盛行,活動內容豐富。從眾多古代詩詞中可以看出民間歌舞與節令習俗緊密聯系,民間舞成為固定的表演節目,有的舞蹈直接源于民俗,在漫長的發展中相互滲透,形成了豐富的民間舞蹈藝術。
江蘇民間舞與宗教有密切的關系。自原始社會開始,舞蹈與原始宗教結合,反映原始社會部落的生活。舞蹈被先民認為是理想的祭祀形式。我國《葛天氏之樂》等上古舞蹈中,展現了宗教祭祀方面的內容。有很多的民間舞蹈形式與宗教結合。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宗教是對現實困難的抗議,是被壓迫者精神寄托所在。借祭神申訴自己的愿望,深刻表現自己特有的善惡觀,宗教舞蹈是有藝術價值的寶貴財富。
四、江蘇傳統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發展
中國民間舞蹈傳承發展是中國舞蹈人共同的理想,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民族文化建設要增強文化自信,隨著時代進步,傳統文化生態發生巨變,傳統民間藝術逐漸被互聯網文化取代,依賴于民眾傳播的民間舞蹈失去重要的群眾基礎,使得民間舞蹈文化生存環境受到影響,導致非遺生存發展受到挑戰。江蘇民間舞蹈發展面臨嚴峻形勢,傳承發展江蘇民間舞蹈需要樹立保護觀念,拓展傳承方式。
新時代下傳統文化要與時俱進,在響應各部門保護非遺前提下,打破傳統束縛,以傳承發展角度看待傳統文化。歷史悠久的文化是民族自尊的根基,其發展復興離不開文化自信。政府在傳統文化保護中起到重要主導作用,江蘇民間舞蹈傳承需要積極宣傳傳統文化價值,建立對傳統文化保護的條例,對傳統文化給予資金支持。確保傳統文化得到多種形式的保護。
有些人認為傳統民間舞蹈傳承要采取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不必刻意保護,不必要投入人力保護已成為歷史的舊物。負面的觀念阻礙了江蘇民間舞蹈的保護工作,阻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搶救工作。我們要喚醒民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增強文化自信,將民族文化變為動態傳承。對江蘇民間舞蹈傳承保護工作,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觀念,江蘇民間舞蹈是具有地域性的傳統民間舞蹈,我們要主動認識自己的文化,有針對性地開展保護傳承工作,如開展江蘇傳統藝術知識普及活動,開展傳統藝術文化講座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當代人民的精神世界。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劉同春.江蘇民間舞蹈的歷史與現狀透視[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8(04).
[2]皇甫菊含.江蘇民間舞蹈的地域文化特質[J].藝術百家,2006(07).
[3]朱恒夫.江蘇民間舞蹈概論[J].江蘇社會科學,1993(05):110-114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江蘇民間舞蹈特色資源庫的構建與研究”(17YSB0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