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晨
〔摘 要〕《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教學內容的四個領域間相互關聯,改變了以往只重技能的教學特點。鑒于此,音樂教師應更有針對性地設計欣賞課的音樂教學,更加精準地設置教學目標,把握課程重難點,使欣賞課不局限于簡單的聽,要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與對文化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
〔關鍵詞〕音樂欣賞課;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一堂課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和教學設計有著重要的聯系,加涅在《教學設計原理》中將“教學設計”界定為:“是一個系統化(systematic)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學習的安排。”這讓我們理解了什么是教學設計,以及教學設計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下面以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中的欣賞課曲目《森林狂想曲》為例,分析音樂教師如何更好地進行欣賞課的教學設計,從而提高音樂課堂中學生對于欣賞課的興趣。
一、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為導向依據
為了使我國音樂教育事業更好地向前發展,我國于2011年頒布了《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確定了教學的總目標與各個學段的具體目標,是指導音樂教師進行音樂教學的綱領性文件。課標中將音樂課程的性質概括為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三個方面,基于課程性質提出五條音樂課程基本理念。在這里不是將音樂課程僅僅停留在提高技術的層面,同時強調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對關注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對于音樂的審美能力。
1.基于課程標準中的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 按基本理念中所提到的,教師在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要調動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以興趣愛好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如在《森林狂想曲》的教學設計中,根據基本理念制定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體會樂曲中的樂器構成,感受樂曲中豐富的演奏效果,樂器音色的豐富的表現力”“讓學生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好,啟發學生的審美情緒與興趣,激發學生創造力,創造性地為樂曲進行編創。”
2.基于課程標準中的設計思路完善教學過程 在《森林狂想曲》教學過程的設計上,設計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增加音樂創造的熱情。例如,課堂上使用打擊樂器,并在熟練后伴隨樂曲能夠準確地敲出每小節重拍的位置,最后留時間給學生按小組進行節奏的編創。打擊樂的加入,能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與注意力的集中,同時便于更好理解所學習的內容,提高創造性發展能力與節奏運用的準確性。
3.基于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內容分析教學內容 在課程設計上,教師要關注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領域,如《森林狂想曲》中,感受與欣賞領域:“感受作者深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表現領域:把握樂曲的表演藝術形式;音樂與相關文化領域:培養學生對于合奏的認識與興趣,促進學生善于發現生活中、大自然中的點滴之美”。
二、環環相扣的音樂欣賞課教學設計
音樂課程的教學設計包括:教學目標的制定、課程中重點難點的把握、所需教具、所用到的教學方法,以及整個教學過程的安排。
1.教學目標的制定與重難點 教學目標是教師在通過授課后預期讓大多數學生所達到的學習結果,它指導著整個的教學活動過程。音樂欣賞課教學目標給音樂教學活動規定了如何實施的方向,也是一節完整的音樂欣賞課程的最終歸宿,因此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是完成一節優質音樂欣賞課的前提。
在課程目標的設計上要基于課程標準理念、教材中所選用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本體的特點,針對這三個方面,在《森林狂想曲》的教學目標的制定上,要達到三個教學目標:(1)能聽辨并記憶《森林狂想曲》樂曲的整體結構;(2)了解樂曲中所出現的樂器,感受樂曲中豐富的演奏效果及表現力;(3)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創造力。
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森林狂想曲》的樂曲特點,教學重點:讓學生記憶樂曲的各段并能夠分辨出不同的樂段;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情境,并能夠創造性地為樂曲的不同部分進行簡單改動的編創,準確把握節奏。教學難點:分辨主題旋律的順序;把握樂曲中節奏的規律,學生合作編創一個“節奏狂想曲”。
2.欣賞課中教學方法的選擇 因特定的課程內容,所以運用的教學方法都是不同的,在小學的課堂中我們會用到體驗、實踐、語言、探究的音樂教學方法,同時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也會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與所學內容選擇合適的國外優秀的音樂教育法,例如常用到的奧爾夫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等,選擇合適的方法并將其運用于教學,更利于教學目標的完成。
在《森林狂想曲》中,用數拍子的方式讓學生了解節奏,對節奏的準確把握也是欣賞課重要的環節,柏拉圖認為“節奏與和聲能進入到人的靈魂并牢牢地附在上面。”學生通過圖形譜了解旋律走向與曲式結構,教師利用各類樂器演奏、編創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樂曲的興趣,以便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之后的實踐當中。
3.欣賞課教學過程的設計
(1)導入 在《森林狂想曲》中運用提問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如問:在正式進入本節課前問大家,我們想象一下,在美麗的大自然中都充滿著什么樣的聲音呢?比如小雨滴落入池塘滴答滴答的聲音,風呼呼吹的聲音,同學們能想到什么聲音呢?在這個環節,通過對學生日常生活的提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興趣與參與度。通過問題導入,為接下來的音樂欣賞、內容分析奠定基礎。
(2)欣賞環節 欣賞樂曲是欣賞課的主要環節,是了解整個樂曲的過程,如在《森林狂想曲》中,將欣賞環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完整欣賞全曲,感受樂曲的速度,聽辨在樂曲中所用到的樂器,體會樂曲帶給大家的感受,了解樂曲風格,回答相關提問,以提高在欣賞過程中的專注力;第二個環節增加聽賞的難度,分析樂曲的結構,進行分段聽賞,去感受每一段當中的不同,并將不同的部分用不同的聲音來表現,并進行分段的合作練習;第三個環節,再次完整仔細聽賞樂曲,由學生判斷曲式結構,并由全班同學共同合作,通過不同的聲音來表現不同的樂段。在欣賞和學習節奏曲式的過程中要由淺入深,更好地完成欣賞課的教學任務。
(3)拓展環節 最后的拓展是對于當堂課所學習的教學內容的補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不局限于本堂課所學習的課本知識,培養發散性探索的學習精神,使音樂學習得到延伸。在《森林交響曲》的拓展中,可以向學生介紹荒野探險家與自然錄音專家等五人耗時五年創作的背景,了解深入自然創作的樂趣。這對學生學習音樂起到了更好的推動作用。
結 語
綜上所述,在制定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設計前,音樂教師應明晰并理解《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的內容,將課程標準中的內容內化在教學設計當中,結合每一位教師自身專業的優勢與特點,更好地在課上發揮自身所長。理解音樂教材對于每一階段教學內容的安排,仔細分析教材內容,更好地把握課程中的重點與難點。其次要分析所教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的水平,以學生為主進行教學環節的設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愛好,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2011.
[2]戴維·艾利奧特.關注音樂實踐——音樂教育哲學(第二版)[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