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郁 楊洋美娜



摘 要:近年來,多功能農業理論已成為指導鄉村轉型發展的新理論。本文以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為例,從耦合分析視角對其2000—2016年來農業、旅游業發展現狀進行評價,進而提出多功能農業發展對策,以期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轉型發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關鍵詞:多功能農業;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S-9]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030045
鄉村是具有農產品生產、生態涵養、社會穩定、文化傳承等多重功能的地域空間,因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不同,不同地域的主導優勢功能存在較大差異[1,2]。伴隨著全球化、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人類對鄉村地域生產、消費和生態等多元功能的需求不斷變化,驅動著鄉村轉型并呈現出多元化態勢[3]。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多功能農業理論,從功能角度探討農業部門、鄉村景觀和鄉村空間為社會提供多元物品和服務的多功能性,成為指導鄉村地域發展的新范式和新理論[4]。當前,以多功能農業理論為基礎,融合農業生產及休閑、生態服務等多重功能,圍繞鄉村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復合價值進行多要素整合、多業態融合、多元化開發,已成為歐洲鄉村的主流發展模式,也是全球化背景下鄉村重構的路徑選擇[5,6]。近年來,我國學者圍繞解決“三農”問題,從鄉村地域多功能視角開展的相關研究日漸豐富,如探討了鄉村地域多功能的內涵[7]、鄉村地域多功能空間分異特征[8],揭示了鄉村多功能演化的影響因素[9,10]。總的來看,基于多功能農業理論的鄉村轉型研究還有待深入,尤其是現有的鄉村多功能研究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關注較少,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發展歷史、自然條件與地理區位等原因,鄉村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貧困問題較為嚴重,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11]。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黑龍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大慶市所轄縣)為例,通過對其農業生產及旅游業發展水平的分析與評價,探討多功能農業發展路徑,以期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盡早脫貧、鄉村振興提供啟示和借鑒。
1 分析框架
多功能農業理論指的是農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提供食物和纖維等商品),還提供環境功能(如農業景觀、生物多樣性)、社會功能(如擴大就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及文化功能(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12],新形勢下,它為鄉村地域由農業生產功能主導向農業生產功能與文化功能、社會功能融合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谶@一理論,本文以《大慶統計年鑒》(2001—2017)的統計數據為基礎,構建基于彈性系數的耦合分析模型,對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農業生產、旅游業發展的現狀進行評價,進而為其創新多功能農業的發展路徑提供建議。
1.1 農業經濟-農業勞動力的耦合模型
參考馬歷等的研究成果[13],采用農業產勞彈性系數指標,即一定時期內農業經濟變化率與農業勞動力數量變化率的比值,揭示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農業勞動力與農業經濟的耦合關系,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ELECi為農業產勞彈性系數;ECRi、LCRi分別為第i年農業總產值變化率、農業勞動力變化率;Ei和Li分別表示第i年農業總產值和農業勞動力數量;E0和L0分別為基期的農業總產值和農業勞動力數量。根據農業產勞彈性系數ELECi的變化,將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農業經濟與農業勞動力的耦合類型分為增長型、粗放型、集約型、滯后型、衰落型和衰退型,不同類型的耦合關系特征見表1。
2 結果分析
2.1 農業經濟-農業勞動力的耦合關系評價
2016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總人口約24.6萬,其中,蒙古族人口4.9萬,約占總人口的20%;非農業人口6.5萬,約占總人口的26.45%。2000—2016年間,鄉村從業人員由8.6萬增長到10.1萬,農業勞動力由6.5萬增長到7.4萬(表3)。人口城鎮化率和鄉村勞動力非農就業比重均呈現先增加后降低的態勢,城鎮化與農業勞動力轉移進程緩慢。從農業生產結構來看,2016年,農林牧漁總產值由2000年的8.66億元增加到63.66億元,農林牧漁產值比重分別為35.27%、0.39%、58.64%和5.59%,豐富的天然草地為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牧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牧業已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但受草場退化、良種率低以及缺乏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抵御市場波動能力差等因素困擾,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粗放的牧業發展方式亟待轉型。
由公式(1)計算得到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農業經濟-農業勞動力耦合類型見表4。2000—2008年,農業勞動力與農業總產值均呈增加態勢,且農業總產值增長率大于農業勞動力增長率,二者的耦合關系屬于增長型,這一階段農業專業化、產業化、規?;窬殖醪叫纬?,各項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其中,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農業總產值分別增長78.02%和71.32%,農業勞動力分別增長9.68%和12.30%。2008—2012年,隨著城鎮化發展和農業現代化水平提高,農業剩余勞動力逐步轉移(減少7.32%),農業總產值增長95.72%,二者的耦合關系由增長型發展為集約型。2012—2016年,農業勞動力數量變化不大,但農業總產值增長率減弱,二者的耦合類型由集約型變為增長型,農業生產尤其是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提升空間很大,農業勞動力面臨較大的轉移壓力。
2.2 縣域經濟-旅游的耦合關系評價
如圖1所示,2000—2008年,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經濟增長緩慢,第一產業占比最高(50%左右),第二產業比重緩慢增加,第三產業比重逐漸降低;2008—2012年,隨著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不斷加強,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經濟快速增長(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并初步形成了以畜產品加工為龍頭的食品加工工業體系,第二產業發展迅速(2012年占比達到59.6%),超過第一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第一、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下降;2012—2016年,該地區生產總值先增加后降低,第二產業比重下降,第一、第三產業比重上升。
此外,自2000年以來,按照“生態名縣,旅游大縣”的發展目標,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依托民族風情、養生度假和生態休閑等旅游特色,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開發旅游新項目,并借助品牌媒體的影響力,拓寬營銷渠道,搭建濕地文化節、冬季捕魚節、雪地溫泉節等特色平臺,拉動住宿餐飲、商貿流通等相關產業發展,旅游業已成為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12年起,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接待游客數量趨于穩定,但旅游收入出現波動(圖2)。
運用公式(2)得到的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經濟-旅游的耦合類型見表5。在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2個時段,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經濟增長分別達到210.1%和327.8%,旅游收入增長率分別達到65.9%和183.8%,縣域經濟增長的同時,旅游業發展水平提高,改善了當地居民生活水平,二者的耦合關系屬于增長型。2008—2012年,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旅游業發展水平持續提高,且旅游收入增幅大于縣域經濟增幅,經濟發展表現為一定的滯后性,二者的耦合類型變為增長滯后型。2012—2016年,縣域經濟增長的同時,旅游收入出現負增長,二者的耦合類型轉變為增長減緩型,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旅游業發展步入瓶頸期,對縣域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待提高。
3 多功能農業視角下的發展路徑探討
研究表明,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鄉村發展存在以下問題:作為農業生產的主導產業,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牧業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亟待提升,抵御自然災害、防范市場波動的能力有待加強;以畜產品加工為龍頭的工業體系尚未健全;作為民族集聚區,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旅游資源先天條件良好,但旅游特色開發不足、對縣域經濟的促進作用有限;缺乏產業融合創新路徑,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口尚不清晰?;诖耍疚慕梃b發達國家鄉村地域轉型的多功能農業理論,圍繞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多功能農業的發展目標,創建多要素整合、多產業融合、多元化開發的創新發展路徑。
3.1 在總體設計層面
以產業培育為核心,打破傳統三產界限,結合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多功能農業發展的優勢資源(草場資源、生態資源、旅游資源),遵循產業融合的發展規律,重塑鄉村經濟發展新動力。強化牧業的農業主導功能,大力發展牛羊、生豬和禽類養殖,推行良種繁育、舍飼育肥、前店后場的養殖模式,打造杜爾伯特牧業品牌,并注重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高畜牧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發展水平。以牧業為基礎,通過規劃引領、地域分工、價值顯化等多種手段,將牧業生產延伸至特色畜產品加工的食品加工業,并建立農牧業生產與民族風情相結合的特色農業園、休閑觀光牧場,打造“互聯網+”產業集群,帶動鄉村休閑游憩和民族風情體驗的旅游業發展,促進牧業-加工業-旅游業三產的橫向融合。
3.2 在實際操作層面
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地域功能空間,培育一二三產業共同的技術基礎,為農業、加工業、旅游業的融合提供功能空間和技術平臺,構建“產業公地”[15],促進牧業-加工業-旅游業三產的縱向融合,既滿足城鄉居民的多元化消費需求,也可為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業勞動力非農就業比例,有助于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
3.3 在突出民族特色方面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享有民族政策優惠,擁有相對寬松的經濟發展環境。作為黑龍江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縣,應發揮牧業生產、牧民生活和牧區生態“三生一體”的稀缺旅游資源[16],培育以民族文化資源為基礎的特色旅游業,打造以蒙古族特色為主、多民族傳統文化融合的休閑農業特色品牌,持續創新以少數民族民俗“農家樂”、休閑度假和鄉村避暑養生為主的旅游發展模式,有助于推動多功能農業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陳秧分,黃修杰,王麗娟.多功能理論視角下的中國鄉村振興與評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6):201-209.
[2]安悅,周國華,賀艷華,毛克彪,譚雪蘭.基于“三生”視角的鄉村功能分區及調控——以長株潭地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8(4):695-703.
[3]Holmes J .Impulses towards a multifunctional transition in rural Australia: Gaps in the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6 (2):142-160.
[4]Wilson G A. Multifunctional Agriculture: A Transition Theory Perspective[M]. Trowbridge: Cromwell Press,2007.
[5]房艷剛,劉繼生.基于多功能理論的中國鄉村發展多元化探討——超越“現代化”發展范式[J].地理學報,2015(2):257-270.
[6]徐凱,房艷剛.鄉村地域多功能空間分異特征及類型識別——以遼寧省78個區縣為例[J].地理研究,2019(3):482-495.
[7]劉玉,劉彥隨,郭麗英.鄉村地域多功能的內涵及其政策啟示[J].人文地理,2011(6):103-106.
[8]李智,范琳蕓,張小林.基于村域的鄉村多功能類型劃分及評價研究——以江蘇省金壇市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7(3):359-367.
[9]李平星,陳雯,孫偉.經濟發達地區鄉村地域多功能空間分異及影響因素——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學報,2014(6):797-807.
[10]李平星,陳誠,陳江龍.鄉村地域多功能時空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蘇省為例[J].地理科學,2015(7):845-851.
[11]潘松剛,楊利春.少數民族地區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可持續發展與鄉村振興”學術研討會綜述[J].中國人口科學,2018(5):120-125.
[12]樂波.歐盟“多功能農業”探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31-34.
[13]馬歷,龍花樓,張英男,屠爽爽,戈大專.中國縣域農業勞動力變化與農業經濟發展的時空耦合及其對鄉村振興的啟示[J].地理學報,2018(12):2364-2377.
[14]何靜,汪俠,劉丹麗,孫鑫,段志勇.國家級貧困縣旅游發展與多維貧困的脫鉤關系研究——以西南地區為例[J].地理研究,2019(5):191-209.
[15]蘇毅清,游玉婷,王志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理論探討、現狀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軟科學,2016(8):17-28.
[16]許強.民族地區發展休閑觀光牧場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2):36-38.
(責任編輯 李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