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玥
摘 ? 要: 加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多元治理是深化職業教育體制和機制改革的重要途徑。由于目前職業教育多元治理體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在深度、廣度和效度上都存在問題。理清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的內涵,從信任機制設計和協調機制設計兩方面構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的實現機制,有助于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治理體系,實現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治理。
關鍵詞: 職業教育 ? 校企合作 ? 多元共治
現代職業教育跨越了公共領域和市場,它是一種特殊的教育類型,具有復雜的運行環境,因此它的治理不同于一般公共事業管理和普通教育類型的治理,需要政府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作為合作伙伴共同參與職業教育治理,并且打造社會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有效機制應對這一特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第一次提出的,隨后,在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實行多元主體共同治理”,明確了推進社會治理良性發展的改革路徑要以管理體制創新為重點。作為承擔培養應用型人才職責的現代職業教育,它的基本辦學模式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效治理是完善國家治理系統和治理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現代化也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必要條件。基于此,構建政府、職業院校、市場、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共治”治理模式,將促進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更加高效、更有活力,不僅是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自身特性的要求,而且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一、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的生成邏輯
(一)理論契合
治理指的是與國家公共事務有關的管理活動和政治活動,是管理發展的一種最新形態。如今,治理理論已不僅僅被應用于政治學、公司管理方面,還擴展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雖然治理的內涵在理論和實踐領域有著不同的解釋,但都認為政府單中心治理是不可行的。現如今我們仍舊使用以政府為核心的行政化管理體制解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問題是不現實的,我們在處理具體問題和沖突時不應只依靠政府的單向管理和協調,應采用包括政府部門在內的多元化社會力量共同解決問題。因此,在“多中心治理”理念的基礎上,現代治理理論的重點是摒棄原有的以政府為中心的一元化管理,實現治理的權力主體多元化和管理中心多元化,這就意味著參與治理活動的主體要多元化,參與治理活動的主體不再是傳統的政府部門和學校。我們在對政府權力進行有效限制的同時,要給予行業組織、企業等社會力量更多的治理職能。在市場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多元共治要求各參與主體以共同目標為行動指引,以平等協商為基礎,通過協調和互動,最終實現合作目標。職業教育是學校與企業聯合、教育與產業融合的一種特殊教育類型,本身具有跨界性的特征,目標是培養出能夠勝任社會生產、管理、建設、服務一線崗位的實用型專業人才。校企合作作為橫跨政府、行業、學校、企業等多領域、多部門的一種協同育人的教育形式,符合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邏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采用多元共治理念是符合職業教育客觀規律的,這是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決定的。
(二)現實呼喚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現代職業教育正逐漸成為一個多元、多層、多界和多域的由行為主體聯合而形成的復合型組織。面對復雜性與風險性日漸增強的現代社會環境,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實踐中,以政府為核心的“一元化管理”必然會因為無法及時有效應對治理困境而導致失敗。“一元化管理”導致管理組織缺乏靈活性、機動性和主動性,回應性差。在這一架構中,權威來源僅限于政府,導致在層級節制的體制中,任何管理活動都取決于政府發布的行政命令或指令,校企合作的各項活動開展都來自國家戰略和政策。如果參與主體需要上報各自需求,沒能及時將其他主體的訴求考慮在內,在這樣的結構中就需要逐級上報,政府形成決議后,再通過政府部門逐級往下傳達,在單向的運行過程中,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突發情況,學校和企業的訴求往往得不到及時的回應。此外,在傳統權力架構下,政府處在絕對的權威地位,缺乏其他主體的監督與約束。因此,主動進行制度完善、績效提高等治理活動的動力不足,導致治理效果不佳。必須適時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治理體系進行重新設計與創新。
二、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的內涵
在人類社會治理實踐中,“一元化管理”的缺陷日益凸顯,伴隨著社會治理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采用“多元共治”的理念實現校企合作的有效治理是應然之舉。多元共治是一種將多個主體納入管理體系,實現民主、溝通、協調、合作的組織管理模式。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共治主要是指形成政府機構、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及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主體共同參與的多元治理體系,各主體各盡其能、統籌合作,實現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過程更好的掌控和引導,最終實現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辦學目標。
治理從某種意義上講并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以我們能夠對公共利益不斷增進作為最終目標。在現今社會背景下,可以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多元共治看作政府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及相關社會組織形成多元治理主體,并且共同參與校企合作治理的一種多元化的綜合治理架構。因此,各主體之間應該始終統籌合作或各盡其能,使我們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過程獲得更好的掌控或引導,更好地實現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辦學目標。其中大致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1)治理主體多元化。多元共治主張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與調節工作中,除了傳統的治理主體-政府以外,還應當納入學校、企業、行業組織等。(2)治理手段多元化。傳統一元化管理模式以政府為權威,實施單向線性管理,管理手段是依賴政府部門發布的行政命令,多元共治強調的是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管理手段是協同合作、相互配合。(3)治理目標多元化。從目標層面分析,一元化管理模式從根本上講只是單純地追求辦事效率,多元共治卻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最終能夠達成國家與公民社會間的互動合作。當然,主張多元主體共同治理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不是完全排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引導和管理的作用,而是強調吸引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將政府的完全主導轉變為有限主導。多元共治是融合多元主體的競爭與合作的一種新型公共管理模式,將新的利益相關者納入治理范疇,不斷優化治理機制設計,最終實現多元主體參與下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秩序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的機制設計
多元共治,就治理特征而言,目的在于要求各主體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但是目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多元主體治理主體之間還未形成合力,主體間黏合度不高,各主體的利益訴求無處表達或者難以及時回應,造成最終治理效果不佳。構建校企合作多元共治體系意味著傳統治理模式下政府部門的絕對性支配力量已經不存在,各主體平等地參與協商合作,信息交流、意愿表達的渠道暢通,沒有任何一個參與者能夠支配其他主體的行為。雖然各主體在合作中有一個共同的價值目標,但各參與主體在合作中的需求各不相同,他們的參與策略不同,容易導致矛盾發生。正因如此,多元共治的實現將主要著眼于疏通信息溝通渠道,鼓勵各參與主體充分表達合作需求,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利益的“最大公約數”。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多元共治追求互動和協調,要使其變為現實,取決于信任機制和協調機制。
(一)信任機制設計
與傳統治理模式不同,多元共治中的主體關系是指多個主體之間形成的地位平等、相互依賴的關系,而不是遵從某個合法權威。在沒有強制規約的前提下,參與主體能夠主動從整體角度看待和解決問題,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信任機制。在當前校企合作多元共治實踐中,受益最大的應該是政府和職業院校,行業組織和企業的利益缺乏保障,相應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夠促使行業企業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多元共治中。校企合作中既有信任關系,又有契約關系,信任可以在參與主體之間產生出持續合作的確定性、安全感并實現價值預期,這是實現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的內在保障。主體之間能否形成合作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互相信任程度的高低,信任程度越高,合作中的互動協調成本就越低,合作的持續性就越強。與傳統的治理模型不同,治理過程不是基于法律權威,而是一個具有多個相互依賴的平等主體的組織。參與者不受約束,但仍然可以通過集體行動解決問題的重要原因是信任機制。校企合作的實現是建立在信任與合同雙重關系的基礎上的,信任可以推導多個合作者之間合作的確定性、安全性和價值期望,這是實現校企合作多方治理的內在保證。要想增加合作主體間的黏合度,不是回避各主體的利益訴求,向行業企業一味強調社會責任,傾聽各主體在合作中的需求,找到其中的“最大公約數”,增強合作動力。要想在合作中建立政府、學校、企業、社會組織之間良好的信任關系,首先要建立主體間的平等關系,增加主體間溝通的渠道,使參與主體能夠有機會充分交流、合作、協商,表達訴求,再以公共利益為前提找到各方利益的契合點,參與主體的地位得到認可,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只有這樣才能形成信任關系,實現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疏通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的渠道是多元共治中的信任關系構建的前提,可以通過召開座談會、搭建協洽平臺等方式實現。要激勵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通過制度激勵,輿論宣傳,樹立典型等方式對政府部門的行政人員、企業員工、行業組織的成員進行引導,使其行為能夠堅持公共利益優先,培養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主動參與推進職業教育發展。通過以上兩方面的機制建設,主體之間的信任關系順利建立并持續發揮效用,從而推動校企合作多元共治的有效運轉。此外,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保障制度也是建立合作中主體間信任關系的一種方式,同時能夠保證多元共治的可持續發展。
(二)協調機制設計
協調機制設計對于多元共治的有效運行極為重要,除了培養多元主體之間的信任關系外,還應構建相應的協調機制。協調是采用共同協商、共同籌劃等對話方式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協調參與主體間的關系。在協調機制的作用下,參與主體交流共享信息資源,兼顧各自利益訴求,在共同利益基礎上進行協商對話,而非強力規制實現多元主體共同治理。如果各主體之間能夠銜接順暢,則可以為多元共治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否則就會達到相反的效果。具體而言,協調機制設計主要涉及兩方面:第一,價值協同的協調機制設計。在合作中,由于各參與主體有不同的組織特性、利益訴求,合作的初衷不盡相同,因此,通過合作組織內部價值協同的協調機制設計,合作中的目標得以趨同,不確定性得以減少,最終使組織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得以增強。路徑可以通過座談會、交流會、網絡協洽平臺等方式實現,各主體溝通思想,表達各自利益訴求,并在共同目標的導向下,經過有效協商,達成治理共識,形成治理合力。第二,信息共享的協調機制設計。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各主體占有的信息數量及質量存在很大差異,容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校企合作多元共治旨在促進信息資源的溝通交流和共享,提高互動頻率,從而實現參與主體之間的多向多維的交流。通過信息共享協調機制的設計,我們能夠促進技術創新和信息資源共享,暢通獲取信息和交流渠道,促進合作中信息資源的充分交換和共享。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16.
[2]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N].人民日報,2018-03-23.
[3]錢倩,龔文龍.企業參與高等職業教育治理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0(2).
[4]吳建新,歐陽河.政府有效介入下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長效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17(10).
[5]楊進,劉立新,李進.治理理論視域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治理結構的構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36).
基金項目: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職業教育發揮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用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VESP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