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曉艷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快速進步,相比傳統的教育模式,教育行業有著很大的改變與創新,其中,易加互動就是一個在新式教育行業中比較突出的成就,其在幫助學生學習以及教學模式的創新上,有著很大的進步性與科技感。因此,以數學為例,談談易加互動與課堂教學的融合。
關鍵詞:易加互動;小學數學;教學融合
當今的教育,與傳統耳提面命式的教學相比較而言,有著很大的改變。更多的教育方式也如雨后春筍一般成熟起來,易加互動就是一個相對成熟的教育平臺,對于當今的教育事業有著極大的推動與促進作用。同時,易加互動教育平臺也積極地與當今的課堂教學相融合,不斷地創新平臺,與現今的教育形成一種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的局面。
一、易加互動成熟歷程分析
易加互動教學平臺,在早期創辦的時候,就本著提高教學質量與學生易消化知識點的宗旨,不斷地研究與創新,其自身成熟的歷程,離不開不斷與當下教育事業相融合、不斷實踐的正確方針。把教育工作與實踐教學相融合,在實踐當中,不斷地改善與提升易加互動教學平臺的短板,是易加互動能夠在如今更好地與課堂教育相融合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易加互動教育平臺更好地詮釋與踐行了“實踐出真知”的這一重要成功因素。同時,在當今高新技術的支持下,易加互動教育平臺通過創新與實踐,把本平臺的教育功能更加實用化、現代化、多功能化,在提供諸多教育資源的同時,也在不斷探索平臺服務更加簡約與廣泛的路徑。與課堂教學的融合過程與實踐過程,是易加互動教育平臺能夠在當今諸多教育平臺當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另外,易加互動教育平臺還積極地與各所學校聯合教學,進一步在實踐當中學習與改善教育平臺當中的不足之處。通過與線下學校的聯合教學,進一步掌握教學過程中的要點和對學生學習有幫助的教育方法,通過學校課堂與平臺老師的相互協作,把諸多新穎的教育理念運用到教育平臺當中,進而通過線下與課堂融合的方式進一步實踐與創新,這是易加互動教育平臺不斷創新與學校相融合的重要因素。
二、易加互動與數學課堂相融合的方式
在易加互動教育平臺當中,通過諸多的方式與各所學校取得合作與融合,但是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諸多實際因素,確保每個方面都能對教育事業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1.促進課前預習
易加互動教育平臺,主打的就是溝通互聯網上與互聯網下聯合教學,在其與學校課堂融合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將互聯網優勢更好地融入線下教學當中。其中,易加互動教育平臺比較主力推出的就是通過平臺,搭建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橋梁,幫助學生完成課前預習這一關鍵學習環節。易加互動教育平臺有一個老師與家長學生互動的模塊,老師、學生與家長是平臺上的兩端,老師可以在平臺上為學生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學生家長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實時了解,這樣就能極大程度地確保預習任務能完整準確地發布到學生手中。例如:“小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小數的含義及讀寫方法。隨著電子支付的流行,其實小數在現實生活中使用非常廣泛,所以學生接受起來其實很簡單。老師通過易加互動平臺布置預習任務,可發布一個小朋友購買東西的視頻,視頻中出現了多個商品的價格,價格有的是整數,但大多數是小數這兩種,預習任務就是讓各位學生記錄下各個價格,并讀給家長聽,進行提前指導學習。
2.提高課堂效率
在以往的課堂當中,教育模式基本定型在老師講、學生聽,這樣的課堂模式效率較低。但在以易加互動為主打的現代課堂當中,老師與學生交流的方式除了語言之外,平板電腦與多媒體等技術相應地參與進來,把課堂互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例如,易加互動平臺的白板和測驗功能,可以很好地提高課堂效率。數學教師通過平板,給學生推送圖片、視頻、音樂、習題等,學生通過平板,輸入自己的答案,老師在大屏幕上立即呈現學生答題情況,再根據答題情況進行下一步的教學內容。如“小數乘小數”一課,學生總結出“乘數一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的規律后,數學老師在白板上設計了“積上點小數點”的練習。學生完成后提交到教師平板上,再及時展示出來,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反饋及時,一些沒有化簡積的問題也會及時糾正。
3.注重課后復習
課后復習,同樣是整個學習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內容,如果不及時地進行課后復習,根據遺忘曲線的原理,學生會在不同時間段內,忘記大部分學過的知識。所以,針對學生課后復習不到位這一難點,易加互動平臺也啟動相應的戰略,通過一些線上互動,來幫助學生完成課后復習與課下作業。其主要形式與幫助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類似,都是通過老師與家長兩方,在平臺上的合作,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課下的自主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著學校老師與學生家長之間的協作教學,符合當今的教學趨勢。
易加互動教育平臺,以互聯網及高新技術手段,聯系起學生、老師、家長等諸多方面,把學生的學習從課本上解放出來,幫助學生多模式、廣范圍地學習與發展,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綜合性人才起到推動與促進的作用。同時,易加互動教育平臺與課堂學習相融合,二者相互促進,積極地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謝紅仔.情感互動是師生互動的實質[J].教育導刊,2003(2).
[2]朱崇實.堅持以學生為本和個性化的培養原則[J].求是,2006(24).
注:本文系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19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2019-R-7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