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青
摘 要:在新課程教學標準中,對語文課堂教學提出全新的要求,注重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設計合理性、有效性的語文閱讀模式,引導學生提高自主閱讀能力,同時針對性拓展閱讀教學內容,推動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以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為主題,從幾個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綜合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結合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從生活的角度設計閱讀主題,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閱讀環節中,培養自主閱讀的能力,同時教師根據課文內容,以探究性問題引發學生深刻地思考、分析,促進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
一、創設主題閱讀,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興趣是學生自主閱讀的主要動力,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具有針對性地設計閱讀主題,以主題為中心拓展閱讀內容,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主題閱讀中,促進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
在具體閱讀教學中,教師以寓言故事為閱讀主題,結合課文《亡羊補牢》的教學,拓展語文閱讀內容。首先,教師確立課文教學的目標,增強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自主探究能力,針對性優化閱讀教學環節,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閱讀空間,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內容、結構和思路。然后,教師向學生提出“閱讀中體會到什么人生道理?”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進行分析,將現實生活與課文內容相互結合,深刻體會寓言故事的人生哲理。例如,生活中犯錯誤時應當及時改正、亡羊補牢為時不晚等。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寓言故事為主題拓展語文閱讀內容,比如《掩耳盜鈴》《烏鴉喝水》等,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文章內容和內涵,推動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發展。
二、問題引導閱讀,拓展學生思維能力
在小學語文傳統閱讀模式下,教師只是讓學生對文章表面內容進行了解,缺乏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抑制了學生語文閱讀思維的發展。所以,教師結合課文內容,設計有效性、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延伸自身的思維和思考方向,推動語文閱讀教學質量的提升。
在語文課文《燕子》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以緩慢、有情感的方式開展自主閱讀,引導學生形成閱讀標注的習慣,標注出閱讀中自身不理解的字詞、句子,并以標注的方式對每個段落的主要內容進行總結和自身的閱讀體驗,逐漸形成閱讀、思考、寫相結合的高效閱讀方式。然后,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提出“課文中哪些句子描述春天景色?”“通過這些句子發現春天有什么特點?”“為什么燕子會在春天到來之際遷徙?”層次性、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究課文的內涵,學生結合閱讀能力畫出具體的句子、從現實生活的角度理解,掌握春天萬物復蘇、溫度回升的特點,進而掌握燕子遷徙的關鍵點,推動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逐步實現閱讀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從生活感悟中體會課文內涵,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比如,在《背影》閱讀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篩選相關事例,充分感悟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交流,進一步提升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質量。
三、延伸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在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將審美教育、人文教育滲透到閱讀環節中,引導學生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和品位,從閱讀中了解中國歷史,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厚度,讓學生從閱讀中感受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在《春光染綠我們雙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結合文字的內容以圖片、視頻的方式呈現出春天的美感,構建生動形象的閱讀體驗情境,引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同時以賞析的方式,對課文句子中的關鍵字進行分析,促進學生賞析能力的培養。另外,在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踏青活動,落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春天的魅力,提升閱讀賞析能力。除此之外,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國,教師注重歷史背景的講解,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解讀古詩詞的內涵,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思想情感。比如,在杜甫《春望》古詩的教學中,教師先向學生闡述杜甫的人生經歷,體會其濃烈的愛國情感。同時,為了人文教育的滲透,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對《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進行探究,進一步體會中華民族文化。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對《小王子》《昆蟲記》等國外名著進行閱讀,以對比的方式感受文化差異,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節中,教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將審美教育、人文教育滲透到閱讀教學中,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促進學生賞析能力和文化素養的提高,同時引導學生開展自主課外閱讀,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