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萍
摘 要:科技社會的飛速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全新的面貌,交互式教學白板和智能手機更是在教學方面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從“IS智慧平臺”給教師的教學和師生之間的溝通帶來的便捷展開論述,旨在探究網絡智慧平臺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IS智慧平臺;智能手機;高中數學
”IS智慧平臺“是一款智慧校園軟件,該軟件有PC端和手機端,PC端可應用于備課、授課、存儲教學資源、交流互動;手機端也有相應功能。它能將學校物理教學空間和數字資源空間有機銜接起來,能很好地支持智慧校園的建設。網絡智慧平臺的出現為教師提供著各種便捷,使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在發生著改變。但就目前的普遍現象而言,許多家長一提到網絡都只是認為孩子們過多地沉迷在各種游戲軟件、交友軟件中,對學習百害而無一利。然而,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也有其好的一面。手機中的一些軟件,比如微信、QQ班級優化大師、洋蔥數學、小猿搜題、學霸君等,如果能恰當地利用這些軟件輔助教學,它就可以為我們提供優質的服務,達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IS智慧平臺“也是如此。現筆者結合自身在教學實踐中將智慧平臺運用于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一些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內容。
一、構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數學具有極強的抽象性,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注意在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要盡量地先讓學生獲得具體的感性經驗,再逐漸將這些經驗抽象成概念等知識。因此,目前許多教師便開始采用構建教學情境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從形象過渡到抽象。智慧平臺的“教學白板”就是從視覺、聽覺等多個感官方面進行考慮,可以更好地構建情境,幫助學生學習。
例如,在學習“二分法”時,教師可以先通過“教學白板”為學生播放一個動態視頻,即幾個人進行猜數字的游戲,通過指出所猜數字“大”或是“小”來逐漸縮小數字所在的區間,最終找到正確的數字。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感知從中獲得的數學經驗,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能夠發現不斷地縮小答案所在的范圍,從而找到真正的答案。然后教師再介紹“二分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更容易理解“二分法”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應用過程,能夠更容易過渡到抽象知識部分。
二、加強師生互動,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高中數學的邏輯性強,學習難度大,如果教師和學生之間能夠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教師就可以及時地幫助學生理清解題思路,或是探討學習數學的方法,有助于學生走出思維定勢的困境,增強學習動力。
例如,學生平時有疑問可以直接找教師,在寒、暑假這類長假時,學生也可以通過智慧平臺的“班級空間”與老師交流。當學生遇到難題時,也可以通過PC端或者手機端進入“班級空間”向自己的同學或者老師求教,教師在空閑時間就可以為學生進行解答,既可以幫助學生學習,還能了解學情,為教學方案提供科學依據。或者,當教師覺得某些學生在學習上產生了懈怠的情緒,或是看到某個學生的成績突然之間一落千丈時,可以通過平臺與學生一對一或者一對多進行交流,教師可以從不同的評價角度采取相應的加分措施和鼓勵政策來激勵學生,既能讓學生更有成就感又能更準確地了解學情。從而能更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時建立不同層次的競爭小組,也能促使中等生、中下生增強學習的動力。
三、創新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學研究活動一直是教師成長的重要環節,智慧平臺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研平臺。首先是能建立一個共建、共享的教學資源庫,教師將自己個人存儲的教學設計、課件、微課等素材發到平臺上,就能變成一個實用的資源庫。平時教師花在備課上的時間往往比上課多得多,共建此平臺資源后,不僅可以節省備課時間,還極大地提高了備課質量。
例如,我們在該平臺上進行的一次集體備課,課題是《線性規劃問題》。在平臺上先由主備人發起備課主題,上傳教學設計和課件,備課小組的老師隨時可以從手機端或者PC端進入備課空間進行交流探討,大家可以交流提出修改意見,也可以上傳各自的資源供參考。比如某位老教師對例題的變式提出建議,提供了近幾年相關的高考題,另一位擅長信息技術的老師還在課件中添加了動畫效果及尺規的使用建議。一節課經過集思廣益、討論修改形成最終稿。最終稿可以直接在網站上保存,授課時直接登錄平臺打開鏈接即可使用。這不僅能大大提高備課質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有助于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相互學習和提高。
總而言之,智慧平臺的廣泛應用是實現智慧校園的必然手段,現今的高中生大多都有智能手機,如果能夠科學、合理地將智能手機應用到學習中,既可以充分地利用學生“機不離手”的情況,還可以讓學生發現智能手機除了娛樂之外的其他功能,讓學生能通過更加豐富、更加多彩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平臺進行學習。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機,多和學生交流、溝通,及時地了解學情,讓智慧校園平臺更好地發揮其價值和作用。
參考文獻:
[1]董江春.智能手機對高中數學教學的影響及其促進策略研究[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7,27(2):43-44.
[2]李雷,畢維娜.手機Geogebra在高中數學課堂的實踐與反思: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一)”為例[J].數學教學研究,2016,35(9):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