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煒瑋
摘 要:提高青少年身心素質是社會共同關注的重點話題,教育部于1999年在全國各地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提倡以學生身心健康為根本宗旨,通過大課間體育運動的開展,緩解學生的課堂學習疲勞,調節豐富學生在校生活,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小學階段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生作為良好習慣養成的最佳培養人群,怎樣在有限的大課間活動中,通過體育運動的開展讓一切更有價值,是分析和探討的主題,希望通過有效措施,提出具體的開展策略,為促進小學生身心素質的提高不斷努力。
關鍵詞:小學體育;大課間活動;開展現狀;策略研究
通過近些年的教育改革,傳統的文化教學觀念已經被革新,身心健康作為一切發展的基礎,也得到了教師與家長的共同重視。利用小學大課間開展體育運動,不斷豐富和提升大課間活動的趣味性,使學生愛上體育鍛煉。
一、小學大課間活動開展的現狀
1.并未重視大課間體育運動開展的應用
部分小學目前大課間活動仍以課間操為主,枯燥又千篇一律的內容不符合小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學生向往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久而久之流于形式。還有部分小學,雖然不再以課間操為主,而是增加了多種體育運動的活動形式,但因為活動形式單一,受制于場地要求及活動設施兩方面的支持,仍不能使小學生盡興鍛煉。
2.并未制定科學有效的大課間體育運動方案
小學大課間活動是由體育教師負責的,在設計體育運動方案時,部分體育教師并沒有從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中逃脫出來,停留在傳統教學過程中不敢大膽突破,抑或過分強調向小學生傳授體育運動的理論知識,導致大課間的體育運動變成了又一種課堂教學,使小學生處于被動式學習狀態,忽略了大課間活動是以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為目的,要以人為本,不要過于注重形式,本末倒置。
二、小學大課間體育運動開展的策略
1.以學生為主體
大課間體育運動是以學生身心健康這一主旨來開展的,小學體育教師應當以小學生為活動主體,教師為引導與組織個體,讓“每個小學生都動起來”是大課間體育運動設計的首要目標,而要做到這一目標,需要教師了解小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點,還要顧及個體差異,尊重多元化并存的實際情況,使大課間體育運動能做到健康與興趣雙贏,引導小學生熱情歡樂地投入到大課間活動中來。
2.扭轉傳統活動模式
做正確的事,而不是簡單的事。小學體育教師必須通過設計多樣性、趣味性的體育運動去豐富大課間活動的內容,摒棄傳統落后的舊模式,將大課間活動內容塑造成貼近生活的立體化模式,做到又有趣又健康。例如,設計具有生活化與娛樂化特點的體育運動,采用時下流行的網絡游戲中的“通關模式”,把球類、田徑、體操等多種體育運動巧妙地結合成一個游戲鏈,小學生只要達成某個體育運動的要求就可以根據積分規則進入下一個關卡。同時依托網絡化的便利條件,利用多媒體平臺作為輔助工具,豐富體育運動的體驗感。這樣,體育運動不再是單純的競技,而是充分考慮到小學生個體差異,使大家都發揮了自己的長處,而且通過小學生喜愛的方式,引導他們逆流爭先,不再對體育運動排斥和偷懶,從而通過大課間活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3.體育教師要保持進步的態度
體育教師是大課間活動的引導者與組織者,能否合理分析小學生的興趣點和個體差異,設計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使大課間活動切實有效地實施,達到最終增強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目的,這一切都非常考驗教師的專業水平與綜合素養。所以體育教師必須要及時更新教學理念,掌握多角度看待體育運動新方向的技能。只有不斷地豐富自己、完善自己,才能設計出符合教學宗旨的體育運動,豐富大課間活動。
4.宣傳體育文化
通過大課間活動,使小學生了解體育文化的悠久歷史,潛移默化地提升小學生對待體育運動的重視度和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生對待大課間活動的積極性。而且,大課間活動的宗旨是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所以加強身心健康知識的宣傳也很有必要。特別是在我國承辦過多次世界級大型體育賽事的前提下,宣傳體育文化,塑造一種崇尚體育運動的氛圍,激發小學生去關注、學習體育知識,親身體驗運動的魅力,這不僅達到了增強身心健康的目的,還給小學大課間活動賦予了更大的價值。
綜上所述,通過開展小學體育運動,豐富小學大課間活動,益處良多。“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小學體育教師須清晰地認識到開展好大課間體育運動與知識學習和道德培養之間的良性關系,通過科學合理的舉措和不斷提高自身素養的方法,引導小學生從被動活動轉變為主動活動,從中感受到快樂,收獲到健康,爭分奪秒,促進小學大課間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張蕾.關于構建大課間體育活動課程的若干思考[J].安徽體育科技,2016,24(2):55-58.
[2]周鳳施.對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理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7,26(6):713-716.
[3]董翠香.以大課間體育活動為特色的體育校本課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7,25(1):103-105.
[4]毛振明,吳鍵,馬錚.體育教學模式論[J].體育科學,2017(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