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靈燕 仇惠娟
摘 要:在小學美術教育的體系中,在常規的課程體系外,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完成對學生美術綜合素養的提升一直受到教育者們的廣泛關注。在小學階段,以剪紙社團活動的形式進行對小學美術教育的拓展與補充成為一大新型思路。以介紹小學剪紙社團活動的組織形式為基礎,對其融入美術教育可行性進行思考,以幫助教師開展小學美術教育。
關鍵詞:小學美術;社團活動;剪紙
剪紙,是以紙張為介質,實現圖案、花紋的藝術呈現的藝術創作形式。小學階段的剪紙社團活動以開發學生的動手能力為目標,豐富小學生的課余生活。而在美術課程方面,探究剪紙社團活動與美術教育的協調性,需要從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剪紙活動的特性出發,調整社團活動的形式,以配合美術教育的實施。
一、剪紙社團活動的優點
(一)學生參與度高
在小學階段的社團活動中,剪紙因其上手難度較低,對學生美術基礎知識水平的要求較低,因此學生能夠較快地適應剪紙社團活動的要求,提高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的參與度。
(二)活動靈活度高
當前剪紙社團活動的內容較為靈活,其人員調配也能夠較為輕松地實現調劑,使剪紙社團活動能夠以輕量化、便捷化的形式進行,有利于學生快速進入活動狀態,也有利于后續的內容調整。
(三)具備較高的審美性
剪紙活動本質上屬于藝術創作形式,其通過剪裁能夠展現多樣的美術藝術主題,從而實現對多種審美內容的呈現,使剪紙社團活動的審美性得到保障。
二、剪紙活動融入美術教育的重點
(一)引導學生應用美術概念
將小學剪紙社團活動從單純的活動向配合教育的方向發展,指導教師必須重視在剪紙活動中的各類美術科目概念的引入。要通過小學階段的部分平面藝術的基礎入門知識,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應用美術課上學習到的概念去完成對剪紙活動藝術價值的發現,使剪紙社團活動的價值得到提升。
(二)活動題材與美術課程同步
要有意識地將社團活動的主題與同期的美術課程的進度相關聯,例如,教師在一年級學生學習了“各式各樣的水果”一課的內容后,就可以引入水果主題的剪紙活動,配合美術教育的進展,完成對小學生美術教育的補充、拓展。
(三)教師指導進行活動的審美延伸
現階段的小學剪紙社團活動往往停滯于單純的活動層面,其主要原因是在社團活動的設計初期,其步驟就以“確定主題、明確圖案、教授方法、開始創作”的流程進行設計,從該設計思路來看,可以發現小學剪紙社團活動止步于剪紙創作階段,而忽視了在完成了剪紙創作后對學生的藝術修養、審美行為的引導,使其與正式的美術教育在形式上脫節。
三、具體實施方案要點
(一)重視學生主體性,引導活動思路
1.避免概念的僵硬灌輸
在實施美術課程概念的融入時,要盡可能避免以單純的PPT形式完成對美術術語的介紹導入。從教育心理學層面來看,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在學習形式上有著較大的差異,會使得學生在學習體驗中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容易使學生對社團活動造成抵觸心理,不利于后續剪紙社團活動的正常開展[1]。
2.以小組討論形式開展活動
要充分發揮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指導教師應提供一個恰當的思考方向,例如,“過年窗花應當用哪些字作為內容”,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自己在美術課程上學習的經驗以及生活中的觀察,確定剪紙活動的內容與方法,使學生自行掌握剪紙社團活動,豐富多彩的形式。
(二)規范社團活動內容,制定詳細體系
1.以人教版目錄制定合理的章程
要按年級進行社團活動的層級劃分,根據不同年級段的人教版教材的目錄進行活動流程的制定。同時由于社團活動的節數與一星期內的美術課節數往往存在1:2及以上的比例差距,因此要對目錄中的課程進行一定的整合挑選,選取當周課程中最具代表性、藝術價值最高的課程內容作為剪紙活動的主題。
2.調整社團活動的時間分配
當前剪紙社團活動的時間分配缺乏科學化、系統化的設定,使得一方面指導老師在剪紙過程的教導上較為緩慢,另一方面學生在剪紙實踐方面所用的活動時間存在較大的冗余,部分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甚至在半節課左右的時間就能夠完成剪紙。因此,要在實行美術課程概念的引入后,將課程的最初十分鐘左右作為教師口頭概述的美術術語知識導入時間,后續以五至十分鐘的時間作為教師示范進行剪紙活動,再將三十五至四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給予學生完成當堂的剪紙實踐活動,最后的五分鐘為展示時間,能夠讓優先完成的學生進行自己作品的展示,實現學生之間的技能經驗交流,使剪紙社團活動不局限于實踐活動的進行,更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能力的培養。
小學階段的剪紙社團活動在當前存在著管理力度較差、內容體系混亂的現象,但因其有著靈活的內容調整空間以及較強的學生參與度的調動能力,當以合理的美術概念配合進行剪紙社團活動的調整時,就能夠實現其社團活動的形式、機制的規范化,并進一步促進小學美術教育的改良,實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雷體燕.讓剪紙藝術在小學課堂綻放[J].新課程(中), 2017,78(5):45-46.
[2]張潔.小學剪紙教學活動設計的研究[J].中華少年,2019,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