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興
摘 要:新課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新理念中著重強調了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以此來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促使其全面得到發展。數感是數學學科中最為基礎且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對于學生深度學習數學知識十分關鍵。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詳細地闡述了在課堂中培養和發展學生數感的幾種有效手段以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數感;教學策略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教育也隨之進行著改革,很多教師也因此受益,通過不斷改變教學策略和方法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是新課改浪潮中討論比較熱烈的話題之一,而數感則是數學核心素養中最為關鍵的素養和能力之一,決定著學生數學成績的好與壞,對其未來深度探究數學知識以及數學思維的不斷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聯系生活,建立數感
數感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對于學生深度學習數學知識十分重要,但是在傳統教學觀念中,數學教師只注重學生是否在課堂中收獲了相應的知識點并且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答相應的問題,常常忽略學生數感的培養。當新課改提出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后,廣大數學教師開始考慮數學中存在的一些較為抽象的數學概念或者公式等知識點,想到了將生活實際與數學教學聯系在一起,促使學生能夠在體驗生活中或者接觸相關實例中逐步獲取和提升數感。
例如,學生在學習“千克和克”內容時,小學生通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既幫助學生建立了數感,又促進了學生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課上,數學教師拿出相同大小的兩個分別裝有瓜子和花生的袋子,問道:“同學們能夠想出幾種方法來比較兩個袋子重量的大小?”很多學生根據生活常識回答道:“可以用秤稱一稱!”還有的學生建議用兩手掂一掂。數學教師將生活中常見的稱量問題引入課堂中,并由此導入重量單位“克”與“千克”,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夠促使他們將重量知識與生活結合在一起,促進了其數學學習能力的不斷提升。小學生在學習重量單位時將生活與之緊密聯系起來,能夠從其中的共性中抽象出數學重量單位,使自身數感得到啟蒙和發展,為未來數學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運用比較,增強數感
比較法是一種能夠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的高效教學手段,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青睞,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直觀感受力的不斷提升。在新課改背景下,數感的培養成為廣大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完成的教學任務之一,他們為了在課堂中不斷增強學生的數感,可以運用比較的方法來開展,促使學生通過不斷比較來清晰地認知和分辨知識點,促進學生數感的不斷提升和發展。
例如,學生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運用比較的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的數感,促進其數學學習效率的進一步提升。課上,數學教師將一些不同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圖案展示給學生,并問道:“同學們通過觀察這些圖形,能夠判斷出它們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嗎?”很多學生通過折疊和測量兩種圖形后比較了其邊長和角的大小,并根據這些數字總結出了正方形和長方形各自的特征,加強了對兩種圖形的認知。數學教師在課堂中將兩種圖形進行有效對比,促使學生能夠從數字的角度發現其中的相同和不同之處,為其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等知識點奠定基礎,達到了高效數學教學目的,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數感,使之學會應用數感分析和解決問題。
三、創設情景,發展數感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單純地傳授數學理論知識的做法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學生發展的需求,他們開始將情景教學引入課堂中去,促使學生高效地融入數學學習氛圍中。情景教學法能夠高效地輔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活動,同時也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能夠在情景中獲取知識,進而發展數感以及應用數感解決相應的問題。
例如,學生在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一)”內容時,小學數學教師通過創設情景有效發展了學生的數感。一上課,數學教師展示出兩瓶水、四個蘋果和一個蛋糕,問道:“同學們,有個小朋友來家里做客,媽媽拿出了圖片中展示的一些食物,想要將它們平分給兩人,你能幫助媽媽分一分嗎?”學生很快就展開分配任務,大家都能夠很快將水和蘋果平分,同時打算將蛋糕從中間切開進行平分,此時教師道:“一整個蛋糕該如何分配呢?”學生齊聲道:“切開!”教師繼續道:“這樣每個人能夠分到半個蛋糕,大家好聰明呀,那你們知道在數學中一半用數字怎么表示嗎?”學生搖頭,教師由此促使學生認識了二分之一以及分數,促使他們在情景中發展了數感,并且清晰地認識到分數學習的意義。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可以結合數學課堂實踐教學經驗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來開展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在形成和建立數感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增強和發展數感,進而為其后續深度學習和探究數學奧秘以及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堅實基礎,達到高效數學課堂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蔡亞梅.新課改理念下小學數感培養策略[J].啟迪與智慧:教育版(中),2015(1):4.
[2]吳碧雅.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生數感培養策略探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5):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