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花
摘 要:識字是每位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的前提,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和基礎。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任課教師可以通過借助不同的學習階段進行有目的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自主識字;低年級;授課階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是當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工作的重點內容,是學生進行閱讀和寫作訓練工作的基礎內容,同時是當前義務教育工作的始終。要想使低年級學生對漢字的學習產生興趣,產生主動識字的愿望,就要做到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任課教師應從課堂前的預習工作、課堂內容的教學以及作業鞏固階段進行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
一、課前的預習工作
1.任課教師要通過聽、說、讀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進行預習
任課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課前預習的方式,通過聽、說、讀幾方面的結合,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任課老師可以安排學生在上課前預習新課的錄音,并對課文中出現的生僻字重點圈出,讓學生跟隨錄音或者是拼音讀生僻字。在學習陌生的文字基礎上,還可以詢問學生通過什么方式記住文字。任課教師可以通過這一預習工作,使學生不僅養成預習的習慣,還通過閱讀初步培養識字的意識和能力。
2.通過翻轉課堂不斷推動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在進行課堂預習之前,任課教師還能利用翻轉課堂督促學生進行自主識字工作。任課教師可以根據識字教學工作的內容制作一些小視頻,例如“青”字這一系列,通過制作小視頻,不斷引導學生自主認識并區分“清、請、情”等相對陌生的文字。通過簡短的時間學生不僅僅能夠初步了解陌生的文字,并且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識字的興趣,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堂教學工作階段
1.指導重點以突出學生自主學習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識字方法的指導實現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依據重點詞匯,如易錯生詞,對學生進行識字指導,而課文中出現的其他生字則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及時鞏固教師的識字方法,同時還可以及時指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識字個性化思維的形成。另外,可通過熟字學習生字。在識字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熟字帶動生字的學習。通過已學帶動新學,不但能使學生更容易記住生字,而且能使學生對生字學習充滿興趣。此外還可以借助生活化的識字方式。教師能夠指導學生在識字的過程中與自身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一方面,教師應使識字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如從教材中提取出與學生實際生活有關的生詞,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習得生詞。如在“場”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從“操場”擴展到“廣場”。另一方面,教師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生詞,并給予學生交流生詞學習的平臺。
2.充分利用教學用具
在小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學用具培養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一方面,直觀教具可以調動學生的感官參與識字活動之中。動態形象的教學用具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使學生通過視、聽覺等多種感官進行識字學習,便于學生對生詞的記憶。另一方面,形象直觀的教學用具更容易激發學生對識字學習的內驅動力。例如,在“云”“雨”“羊”等生字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支持為學生形象直觀地展現生字。
3.創設教學情境
在培養學生進行識字學習工作階段,任課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教學環境,不斷引導學生將識字學習的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設定的情境中進一步加強學生對陌生文字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對同音字“在”和“再”的區分,就可以鼓勵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我( )學校門口對媽媽說( )見”來進行選字填空。
三、作業鞏固階段
根據這一階段內容的教學工作,任課教師可以根據閱讀和寫作工作不斷培養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這樣一來,一方面閱讀和寫作工作為學生提供了自主識字學習所需要的語言環境。而在這一環境的前提下,學生不僅能復習之前老師授課的內容以及自主識字的方法,還可以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閱讀和寫作工作還能不斷拓寬學生自主學習的范圍。學生能夠隨時融入閱讀和寫作的工作中去,同時又可以根據閱讀的文章學習一定的文字。
通過實踐內容證明,在進行低年級識字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任課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輕松愉悅的氛圍,學會主動參與,面向全體學生發揮其主動性,就能夠不斷激發低年級學生主動參與的激情和熱情,讓他們成為識字的主人公,不斷提升識字能力,實現自身發展。
參考文獻:
[1]趙爽.淺談低年級小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4(s1).
[2]周艷.淺談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J].基礎教育論壇,2016(7):26-28.
[3]張世杰,張曉梅.淺談如何提高低年級學生的識字能力[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7(3).
[4]孫芳英,唐恩泉.體會漢字魅力,感受識字樂趣:淺談低年級學生識字興趣的培養[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