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東
摘 要:卡殼現象是各個階段各門教學科目中都會出現的一種課堂現象,主要源于教學課堂上各種不可控因素的出現,如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問題的提出。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需要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來避免和糾正卡殼現象,從而保障課堂效率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基于此,針對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卡殼現象的特征與糾正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課堂;卡殼現象
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施行,各種各樣的創新教學手段出現在了各個階段各門學科的教學課堂上,其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但是有的時候也會造成課堂教學卡殼現象[1]。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面對教學卡殼現象教師要做的不是一味冷場,也不是忽略而過,而是需要使用正確的教學引導手段來幫助學生度過卡殼,從而良好地學習相關知識和培養綜合素養,進而為今后的良好成長以及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卡殼現象的特征
1.教師表意不明,給學生造成語意錯覺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會出現教師提問意向不明而導致學生無法良好地理解教師的語意,進而出現思想繞彎、答非所問的卡殼現象。例如某教師在教學“加法”知識時,其在給出了相關課件之后就向學生提問:同學們發現了什么?如此表意不明的提問就導致課堂變成了看圖說話的形式,學生不斷發言,但是經過很久之后教師還在問:同學們還發現了什么?如此,教師這種表意不明的提問方式也就造成了教學課堂的卡殼現象。
2.教師語態失和,給學生造成畏懼抵觸心理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有部分教師會因為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自身的預期答案而出現焦急甚至是不滿的語氣,責怪學生這個答案怎么回事。如此,教師失和的語態就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學生畏懼甚至是抵觸學習,從而造成教學卡殼現象。例如某教師在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知識點時,其引導學生計算12+15和12+5兩個式子并比較二者的不同。經過教師引導后學生都正確計算出了這兩個式子的結果,卻并不知道二者的不同,然后在一連串的答非所問下該教師臉色陰沉了下來,說道:怎么回事,這么簡單都看不出來嗎?如此,教師的失和語態給學生造成了心理壓力和畏懼心理,從而出現冷場和卡殼的教學現象。
3.習題設計偏難,學生無所適從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在課堂上設置習題來針對教學重點對學生進行拓展練習,但是有的教師卻沒有良好地考慮到學生解題能力而出現習題設計偏難,學生無所適從的現象。例如某教師在教學“乘法的意義”的相關知識點時,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道課堂習題:15+15+22+22=?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都是采用加法直接進行計算,這個時候教師提出問題:有沒有學生知道更為簡單的計算方法呢?而沒有一個學生是以15×2+22×2=74這樣的方式來計算的[2]。如此,偏難的習題設計會導致學生的無所適從,從而出現教學卡殼的現象。
4.教學工具分散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基于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長特點,很多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教學時都會采用情境教學的方式對學生展開教學活動,其中就需要利用相關的工具,但是相關工具若選擇不夠謹慎就會導致學生學習注意力分散而出現教學卡殼的現象。例如某教師在教學“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式”的知識點時,本想使用一張集體照來為學生創設情境,然后提出:為這張照片鑲邊框需要多少長度的材料。但是在該照片展示出來之后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照片的內容上,并不斷地回憶和發表觀點。如此,教學工具的選擇也就造成了教學卡殼現象的出現。
二、小學數學課堂學習卡殼現象的糾正策略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避免和改善卡殼現象的出現,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進行改善,一是在其發生之前先進行良好的預防,二是在其發生之后進行良好的糾正,如此,教師才能夠有效保證課堂的順利進行,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1.良好地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
(1)重點環節多案應變
備課對于每一個教師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為了有效防止課堂上的卡殼現象出現,教師需要在備課環節進行全面的設想和思考,尤其對于重點環節和重點知識的教授,教師需要設計多套教學方案,從而在課堂教學上游刃有余,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減法二”的教學過程中,關于21-3這個式子的計算,學生只會一種算法就是用21減去3個1。這個時候教師向學生提問:還有沒有其他的算法呢?關于這個問題,教師采用的第一套教學方案為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但是由于學生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認為已經沒有了其他的算法,所以教室里一片安靜并沒有討論的氛圍和必要。如此當遇到這一教學卡殼現象時,教師可以馬上啟動第二套教學方案,組織學生擺小棒,如此學生能夠通過擺小棒活動找出第二種計算方法,即21-1=20,20-2=18。
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在備課時預先設定好的,但是如果實際的教學過程沒有按照相關環節內容走就有可能出現教學卡殼現象,所以教師在進行備課時需要考慮到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從而設計多種教學方案,進而讓自己在教學中得心應手。
(2)提出的問題需要依據學生的基礎能力進行設計
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提問時,需要針對學生知識基礎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學習興趣不同來進行差異性的提問教學,從而鼓勵和引導所有學生都進入到良好的學習狀態[4]。所以在實際的備課中,教師需要思考給學困生、中等生以及優等生分別提什么問題,并通過問題的提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質量。
如針對上文中產生教學卡殼現象的習題15+15+22+22=?教師可以將其設計成為15+15=?22+22=?和15+22+22=?三個式子,分別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鞏固訓練。教師只有充分面對學生學習的差異性,才不會在課堂上導致卡殼現象的出現,才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良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并且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快樂感,從而不斷激發學習興趣,發揮學習主觀能動性,進而不斷提高學習質量。
2.靈活變通,多維度處理卡殼
(1)調整教學策略,促進師生互動
課堂教學是一個雙向活動,即包括教師的教,也包括學生的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進行良好的互動。基于小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成長特點,小學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需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生展開良好的溝通,從而通過靈活變通以和諧的師生交流來有效處理教學卡殼問題。如此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的關系,發揮教學合作的作用,還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例如在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加減法二”的學習中,有這樣一個習題:公交車上原本有15個人,到了一站臺下去了3個人,同時沒有人上來,那么這個時候公交車上有幾個人?面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請學生到講臺上來列出式子并計算。就算學生不會教師也可以請學生到講臺上來,引導其列出式子并計算。有效而不卡殼的數學課堂是需要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師需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學習興趣。
(2)多維變通,拓展深度
在新教學改革理念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位置,而教師只不過是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充分發揮教學引導者的角色作用,通過多維變通以及深度拓展來幫助學生有效解決課堂卡殼現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對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行為進行培養,充分鼓勵其多角度思考問題,進行一題多解等等[5]。如此學生才能夠充分理解數學本質,并在學習過程中更加主動和積極,從而不斷提高知識理解能力和掌握程度,并不斷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三、總結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出現卡殼現象有很多種原因和特征,如教師的表意不明、教師的語氣問題和教學工具的選擇問題等等。為了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小學數學教師需要通過良好的教學方案設計以及靈活變通的教學手段實施來有效預防和處理課堂上的卡殼現象,在保障教學課堂順暢高效的同時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范敏.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的策略”課堂實踐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6,15(18):82.
[2]楊德招.小學數學教學常遇問題及應對措施[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20(20):161.
[3]俞秉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卡殼”的解決策略[J].小學數學教育,2016,22(4):20-21.
[4]林建紅.防止學生數學思考卡殼的有效對策[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6,11(3):95-96.
[5]劉順平.讓數學課不再“卡殼”[J].江蘇教育,2016,1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