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桂清
摘 要:如今,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中心。學校作為重要的教育機構,具有教書和育人的重要責任。但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由于過于追求考試的分數,而忽視了“育人”的過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教師要摒除傳統的語文教育觀,立足于小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本文將深入挖掘古詩詞中的優秀內容,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延續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根。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傳統美德
在古詩詞教學中挖掘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這樣做可行嗎?答案是肯定的。在中國文化藝術寶庫中,古詩詞絕對是一顆耀眼的明珠。它語言精練,意境豐富,韻律感強,更包含了詩詞作者的雄心壯志和高尚情操。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懂得挖掘這些精彩的內容,對小學生實施傳統美德教育,以期讓素質教育改革在教學實踐中得到落實。
一、通過古詩詞對學生實施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素養,形成鮮明個性和情感的重要時期,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將視野局限在詩詞本身的意思上,還應當積極挖掘其中潛在教育價值,拓展和延伸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深度和寬度,讓學生在青少年時期就能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善惡觀和價值觀。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傳統美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傳統美德”。所謂傳統美德,指的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精神、品質和意志,它歷經了五千年歷史而很好地被繼承和保存了下來,它有益于人們精神文明的構建,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也是我們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
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美德有:愛國、勤儉、忠孝等。其實,這些內容在很多優秀古詩詞作品中都有體現,但平時的教學中,可能很少有教師加以關注。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師應當重新認識古詩詞教學,并且深度挖掘其中的傳統美德,以便把好“育人”的關卡。正因為如此,探索合理而有效的古詩詞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迫切了。
二、通過古詩詞實施傳統美德教育的具體方法
1.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滲透美德教育
中華古典詩詞中,以“愛國”為主題的詩詞可以說不勝枚舉。自古以來,我們一直倡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大義。因此,愛國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自然就是傳統美德的核心內容。
從一些知名的歷史故事,如岳飛“精忠報國”、林則徐“虎門銷煙”以及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等,都可以看出他們的愛國之志。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趣味性的古詩詞教學活動。如“詩詞對對碰”,規定一個詩詞表達的主題—愛國,給學生一定的準備時間,然后,以個人輪流詩詞朗誦的方式表達偉大的愛國熱情,每位學生限時五秒,如果可以說出古詩詞,則輪到下一位學生,如果五秒之內沒有說出,或者說的詩詞不正確,那么則視為失敗。比如,教師以“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開頭,第一位學生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第二位學生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不斷進行下去。輸的學生需要給大家表演一個小節目。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積累一些課外古詩詞。教師可以進行詩詞拓展教學,幫助學生分析作者表達的愛國情感,讓偉大的愛國之心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此外,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根據古詩詞的內容設計課堂情景劇。以古詩《涼州詞二首》其一為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詩人王翰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深情刻畫“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的悲壯,讓小學生懂得戍邊將士邊塞生活的艱苦和毅力,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讓熱愛祖國的傳統美德根植于每位小學生的心中。
2.結合視頻進行教學,啟發學生感悟傳統美德
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證明,儒家倫理往往在太平盛世能夠發揮它穩定社會、緩和矛盾、調節人際關系的功效。而傳統美德之一—孝文化,絕對在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社會人際關系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此,古代的一些傳說和典故可以作為很好的證明。比如,“香九齡,能溫席”“臥冰求鯉”的故事,就完美詮釋了中華的孝文化,因為孝道,家庭才能和睦,國家才得以安定和興盛。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視頻教學的方式,將古詩《游子吟》中的“游子身上衣,寄予萬般情”的詩詞意境表達出來,讓母愛的溫暖如同陽光一般永遠灑在小學生的身上,讓他們懂得母愛,懂得感恩,將來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恩情,在父母身邊盡孝。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一些圖畫,如《二十四孝圖》對學生實施孝的教育,讓小學生感受到人性光輝、燦爛的一面,切實達到滲透傳統美德的效果。
又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通過分析其中蘊藏的美德,知道文章不僅凸顯了家國情懷,更贊美了偉大的友情。文中“二人互為刎頸之交”足以看出友情的偉大。為了深化本課的美德教育,教師也可以播放與之相關的影視資料,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和友情觀念,讓語文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得以深化。
3.家校合作,滲透美德教育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想要讓幼小的禾苗長大并結果,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需要勞動人民付出辛勤和汗水,才能換來一家人甚至是一國人的衣食無憂。所以,每位學生都應當具有勤儉節約的思想。對此,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憫農》就可以讓學生有勤儉節約的感悟。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的父母帶領孩子到郊區或農村,親自看看農民伯伯是如何播種和收獲的,也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果園體驗現場采摘的辛苦和甘甜。在懂得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的基礎上,他們會更加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此外,語文教師還可以給學生布置體驗性作業,讓學生自己嘗試種植,用愛心和責任心去灌溉幼小的植物,體會付出的辛勞和收獲的滿足。
又如,家長可以帶領孩子去附近的烈士陵園,或者是紅軍長征紀念館、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地進行參觀和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更多的小學生銘記歷史,學習老一輩革命者身上保家衛國、不怕犧牲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培養自己的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
再如,家長可以利用休息日帶領孩子到附近的音樂廳、美術館欣賞優秀藝術作品。這些雖然不是小學階段的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卻是培養學生藝術眼光、美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所以,我們要重視這些教學內容。
如今,我們一直在倡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堅定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只有落實傳統美德教育,積極從古詩詞中挖掘美德內容,才可以達到這樣的教育目的,進而實現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真正落實。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對學生的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對此,本文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對古詩詞中的傳統美德教育內容進行了挖掘,希望通過這些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去感悟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讓學生懂得愛國、感恩、孝順和勤儉。教師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深處播撒一顆種子,等待其綻放出美麗的花朵。
參考文獻:
[1] 蘆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知教學路徑研究》,石河子大學2019年碩士論文。
[2] 路高學《古典文獻與語文課程的傳統美德教育功能—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桂海論叢》2016年第2期。
[3] 李墨《八套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傳統文化教育要素的比較研究》,浙江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4] 王紅榮《關于語文古詩詞教學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作用的探討》,《漢字文化》201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