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順玲
摘 要:語文學科是小學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促進其人文素養的提升,因此語文教學工作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關注。尤其是閱讀教學存在一定的難度,傳統教學方法和理念較為陳舊,難以符合新時期教學工作要求,因此必須對其進行創新與改革,促進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本文將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索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路徑,為實踐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提升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32-01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2.061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顯著,是檢驗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關鍵,只有保障閱讀習慣的科學性,才能在閱讀中有所收獲。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閱讀成了其增長閱歷與開闊視野的主要途徑,因此加強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視,是當前教學工作的重點。閱讀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問題分析能力等要求較高,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中會遇到困難。教師應該制定符合學生個性發展規律的閱讀教學策略,幫助學生降低學習難度,促進課堂學習效率的提升。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除了應該使學生掌握豐富的理論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加強思維方法與能力素養的培養。教師應該加強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內容的整合,關注學生的實際閱讀需求,保障教學計劃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
閱讀是開闊眼界和思維的重要途徑,小學生的生活經歷較少,閱讀是他們與外界對話的有效方式,有利于語言素材的積累。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下,部分學生沉迷于電子產品,導致語言表達能力受到嚴重影響。通過閱讀教學活動的實施,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獲得快樂,從虛擬的網絡世界解脫出來,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好。
閱讀內容都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大量的閱讀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人格與品質,為其今后成長與發展奠定基礎[1]。在大量的閱讀當中,學生也能夠學會他人的表達技巧與方法,從而應用于寫作當中,提升自身寫作水平,防止出現內容同質化的問題。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
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是當前教學實踐中的一種常見問題,導致學生的思維僵化,難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教師將自己的主觀感受和想法灌輸給學生,未能意識到學生在課堂當中的主體性,不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目標與要求。教師關注文本內容的講解,但未能對其的深層次內涵進行挖掘,同時未能調動學生在閱讀中的參與積極性,導致學生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在新時期語文閱讀教學當中,灌輸式教學的弊端逐漸顯露,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對其予以針對性改革。
教學方法的單一化問題,也是影響教學質量與效率提升的關鍵因素[2]。對于現代化教學技術的應用程度較低,教學課堂存在單一化和扁平化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度較低,限制了教學任務的推進。教師未能根據當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思維特點創新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產生審美疲勞,無法深入到閱讀內容當中。傳統課堂模式限制了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只注重對語文閱讀的理論教學,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三、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路徑
(一)激發學習興趣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使其保持長久的學習動力,滿足其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需求。尤其是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由于年齡較小且心智尚未成熟,對于同一件事物的專注度相對較低,只有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他們才能增強對閱讀的熱情,從而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教師應該轉變傳統課堂下單一的教學模式,增強教學語言與方式的趣味性、多元性,從多個角度入手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閱讀教學內容上。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調查分析,并在課堂當中根據教學內容進行有效融合,消除學生在學習時的緊張情緒,使其可以充分激發自身創造性與想象力,體會語文閱讀的快樂。教師應該提升自身語言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能夠將枯燥的知識內容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呈現出來,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可接受度,真正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二)創設閱讀情境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可以借助于先進教學技術構建閱讀情境,為學生帶來良好的沉浸式體驗,在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的同時,體會到語文世界的魅力[3]。在課堂當中創設閱讀情境,也是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關鍵。小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閱讀情境的構建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規律,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在幫助學生掌握豐富閱讀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在閱讀學習中的思維。尤其是對于抽象和復雜的概念,通過情境的創設以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示出來,降低記憶和理解的難度,可以極大提升課堂學習效率,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
情境教學也可以與生活化教學進行融合,消除學生在閱讀時的陌生感,使其認識到語文知識和生活之間的內在關系,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當中發掘語文素材和資源,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可靠保障。生活化閱讀情境的應用,真正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價值,教師需要對生活中的素材和資源進行整合,并與閱讀教學內容進行滲透融合。
(三)劃分合作小組
除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外,還要加強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也是當前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內容,符合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很多閱讀內容的難度相對較大,學生在理解時會遇到較多的困難,而在小組成員的共同合作下,則能夠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共同解決問題。
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對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分析,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需求和表現,從而保障分組的合理性。根據不同的閱讀主題對其分派閱讀任務,同時明確小組成員的職責,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合作學習當中獲得自我提高。教師應該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對學生的討論內容與方向進行有效引導,促進課堂合作學習效率的提升。在交流討論當中,學生能夠全面掌握閱讀內容及其深刻內涵,從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提高閱讀能力。教師應該針對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的普遍性問題進行重點講解,通過匯總與反思的方式優化合作學習模式。
(四)重視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的方式可以實現對課堂教學流程的有效引導,使學生能夠緊跟教師的思路,提升教學質量與效率。這是一種較為傳統的教學方法,部分教師在提問時未能掌握有效的方法,導致提問效果不佳,甚至會引起學生的畏懼心理。教師應該采取針對性提問策略,實現對教學課堂的有效劃分,在提問過程中幫助學生理順思路,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每個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都有所差異,教師在提問時也應該注重問題難度的掌握。如果學生的學習水平不高,則需要采用簡單問題實施提問教學,對語文基本概念和知識內容進行鞏固,提升學習自信心;對于基礎能力較強的學生而言,則應該適當提升問題難度,多采用啟發式提問的方式,幫助其拓展思維。在提問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肯定和鼓勵,肯定學生在閱讀學習中取得的進步[4]。鼓勵學生在回答問題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實現與教師的雙向互動,從而逐步培養其批判性思維。
(五)傳授閱讀方法
在閱讀過程中還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這是增強閱讀實效性的關鍵基礎與前提,真正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倘若教師對閱讀方法未能形成系統化認知,只關注文本內容和思想情感的分析,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鍛煉,也會對課堂教學效率造成限制。
閱讀教學應該實現與寫作教學的有機融合,構建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在閱讀文本時鼓勵學生摘抄好詞佳句,并在反復體會與感悟的過程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閱讀水平。在閱讀后寫下關于文本內容的想法和感受,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效銜接。
此外,也可以通過群文閱讀的方式,拓展學生的閱讀深度與廣度,在同一個閱讀主題下對比不同文本的差異性,從而使其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教師也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閱讀內容的教學,而是通過搜集課外閱讀資源與素材,增強學生在閱讀中的參與度,開闊學生視野與思維。
(六)開展實踐活動
除了應該完成基本的課堂教學任務外,還應該對傳統課堂進行有效拓展和延伸,增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銜接關系。尤其是閱讀實踐活動的實施,對于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也十分關鍵。閱讀實踐活動的實施,能夠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應用,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教師應該調查分析學生的學習需求,保障閱讀實踐活動主題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的全過程當中。教師應定期舉辦演講比賽,確定好演講主題后引導學生準備演講素材,在閱讀過程中整合資源。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活動當中的主觀能動性,在自主閱讀和合作閱讀中加快活動實施進程。營造活躍的閱讀活動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影響,增加閱讀量的同時可以有效提升閱讀水平。在活動實施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設計活動主題,搜集相關閱讀素材,并在交流合作中提升活動實施成效。
四、結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工作的實施,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在閱讀中獲得良好的認知體驗,增強思維能力。然而,由于閱讀教學方法的單一性以及未能體現學生自主性等問題的存在,會對教學效率造成影響,不利于教學工作質量的提升。為此,應該通過激發學習興趣、創設閱讀情境、劃分合作小組、重視課堂提問、傳授閱讀方法和開展實踐活動等途徑,打造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增強教學先進性,使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黃虎元.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2):87.
[2]蘇寧.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策略[J].學周刊,2019(35):134.
[3]賈志鴻.新課標教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路徑構建[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91.
[4]盧兆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升策略初探[J].中國農村教育,2019(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