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白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教學過程中最難的環節之一,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情感表達能力和語言使用能力,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文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旨在為更多的小學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問題對策
一、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寫作興趣
缺乏寫作興趣,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最根本的問題所在。然而,就目前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現狀來看,單調的教學模式,死板的教學方法,導致作文教學氛圍沉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有效發揮,學生逐漸失去了寫作的興趣和積極性,直接阻礙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二)寫作內容太過空泛
小學階段的學生受年齡的限制,生活經驗和情感閱歷都有所欠缺,對事物的認知也比較片面化,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限,多是單純的詞匯堆砌,或是對寫作模式的生搬硬套,無法在寫作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這就導致了學生寫作內容太過空泛,甚至脫離實際生活,無法打動讀者。
二、解決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問題的對應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強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主要動力來源。因此,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引導學生通過感受寫作的樂趣真正愛上寫作。
例如,在以“責任、美德”為主體進行寫作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當地的敬老院進行慰問活動,或者為當地的福利院進行募捐活動,讓學生融入社會生活,并通過親身體驗,捕捉生活中具有寫作價值的內容,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同時,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全面促進了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高效開展。
(二)加強學生的閱讀教育
實踐證明,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大量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知識、寫作素材等基礎知識,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加強學生的閱讀教育,全面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
1. 拓展課外閱讀。教材中的閱讀內容有限,信息承載量也有限,無法完全滿足學生日益擴大的閱讀需求。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深入挖掘教學材料,為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延伸與拓展,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需求,為學生推薦合適的閱讀資料,擴大學生閱讀量的同時,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延伸學生的思維廣度,使學生在寫作教學訓練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進而有效提升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2. 渲染家庭閱讀氛圍。學生除了上課的時間,大部分時間是在家里,為此,教師可以聯合家長,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引導,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閱讀態度,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使學生的閱讀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
寫作是學生對生活中人、事、物的反映,因此寫作素材多源于生活。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寫作訓練的時候,一定要注重加強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間的聯系,引導學生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進行觀察和記錄,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美好與樂趣,并轉化為文字語言進行敘述,加強學生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具有深刻含義的寫作素材,以便于學生在日后的寫作練習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其所寫文章的思想和情感更豐富、飽滿,更具真實性和可讀性,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
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為學生搜集相關的教學素材,通過圖片或視頻將教學中的抽象事物變得直觀化、形象化,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加深學生的理解和掌握,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新穎體驗,以此來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寫作欲望,全面調動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而有效提升其寫作能力,實現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開展。
例如,在以“傳統手藝”為主題進行寫作訓練的時候,小學生由于知識面和認知能力有限,對于這樣寬泛的寫作題目無從下筆。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選取幾樣民間傳統手藝的制作過程,剪輯成視頻短片進行播放,如剪紙藝術、糖畫藝術、草編、蠟染等技藝,通過直觀的展示,加深學生對“傳統手藝”的理解和認知,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傳統手藝”,以自己的視角,融入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對其進行觀察和描述。不僅開闊了學生的寫作視野,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還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加強了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實施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三、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影響學生寫作技能的因素很多,教師需要充分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積極探索解決方案,提高其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加強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增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熱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何李方. 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問題分析與對策探討[J].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