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冬 宋婷婷
摘要:校史人物故事作為學校發展歷程中具有精神價值的鮮活案例,發揮著獨特的資政育人作用,彰顯校史人物故事整體功能需從創作、融入、傳播三個方面著手。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檔案資源豐富,在校史檔案資源挖掘中,把校史人物故事研究作為校史檔案研究的基本內容。在講好校史人物故事中探索出“入學知”“課中講”“實地看”的教學嵌入路徑,形成了“寬傳播”“厚傳播”“高傳播”的傳播理念,使得校史檔案建設功能凸顯。
關鍵詞:校史檔案;故事;檔案利用
高校檔案是高校發展的歷史沉淀,是一所高校總結辦學經驗、傳承校園精神、積蓄奮斗力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檔案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經驗得以總結,規律得以認識,歷史得以延續,各項事業得以發展,都離不開檔案。”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從檔案所承載的歷史記憶中尋找資政育人方法。本文介紹了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檔案建設概況以及學校探索校史人物故事創作、融入、傳播一體化方法以促進校史檔案建設的成效及經驗。
校史檔案是指各類學校從事教育等相關活動發生發展歷史軌跡的各種文字、圖表、音像等不同形式的真實歷史記錄。校史人物則是校史檔案所記載的,在學校發展歷程中留下足跡的,對于學校及社會發展、人類進步起到推動作用的個人。校史人物故事的形成是依托校史檔案的客觀真實性,有目標地進行人物挖掘和理性加工塑造的過程。
1.學校歷史悠久且從未中斷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是一所具有80多年悠久辦學歷史的高等醫學院校,前身為1933年創辦的國立中央助產學校及1958年創辦的南京中醫學院附院護士學校。20世紀30年代,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遠高于西方國家。著名婦幼教育家楊崇瑞博士以強烈的家國情懷,立志鏟除“東亞病夫”的恥辱稱號,發展現代婦幼衛生事業。她堅持科學救國、教育報國,于1933年秋在南京創辦了我國最早的培養現代婦幼衛生人才的國立中央助產學校,后歷經國立中央高級助產職業學校、華東助產學校、南京第一助產學校、南京衛生學校、江蘇職工醫科大學等歷史時期。而1958年創辦的南京中醫學院附院護士學校,也歷經南京中醫學院附院衛校、江蘇省中醫學校等發展時期。在最困難的抗日戰爭時期,學校遷往重慶歌樂山下堅持辦學,“文革”時期堅持開門辦學,下鄉送醫送教,80多年來辦學歷史從未中斷,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醫藥衛生人才。
2.檔案資源豐富且保存較好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見證了民族的興衰與崛起,見證了我國現代婦幼衛生事業從無到有再到壯大的歷程,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檔案資料。學校館藏建校至今的檔案達5011件、3773卷,其中民國時期檔案10卷。藏有新中國成立前的校史照片近200張,檔案數字化工作掃描8萬余頁、建立電子資源18萬條目。檔案中較為珍貴的有民國時期學校頒發的畢業證書、南京解放后以及新中國成立后學校頒發的第一張畢業證書、民國時期學校師生使用過的瓷碗、民國珍貴刊集、1949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布告原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學校布告原件等。學校不定期面向校內外征集文書、實物、影像等校史資料,派專人赴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重慶市檔案館復印校史資料,不斷充實校史檔案資源。
3.校史檔案研究取得一定成效
2018年12月,學校校史館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生動展示了學校80多年的辦學歷史以及在不同歷史發展時期不忘“犧牲精神,造福人群”之初心,弘揚“勤慎誠愛”之校訓,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大批優秀醫藥衛生人才,助力國家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光輝歷程。從“前言”“艱難初創、婦幼先河”“抗戰爆發、遷往重慶”“抗戰勝利、回遷南京”“南京解放、繼承光大”“改革開放、沐浴春風”“學校轉型、跨越發展”“新的時代、戮力前行”“江蘇省中醫學校發展史”“優秀校友”10個部分介紹了學校發展歷史。校史館陳列有不同時期學校師生使用過的瓷碗、書籍、實驗教學模型以及報刊等珍貴文物。全館建筑面積200余平方米,配有視頻播放、校史查詢、蠟像場景等現代化展示手段。學校還建有網上校史館,方便校內外人士隨時隨地了解學校發展歷史。校史館被江蘇省衛健委確定為“展覽里看人民健康事業70年”連展活動基地,至今已接待校內外參觀者5000余人次。
1.樹立“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研究理念
“因事而化”是指研究校史人物故事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故事案例的研究創作不是千篇一律的,要根據校史人物個性與故事特點予以分門別類以形成不同視角。如形成“家國情懷”“敬業奉獻”“黨性錘煉”“誠信友善”“尊師重教”等故事案例。“因時而進”是指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根據國家發展、時代變遷、學校跨越等形成契合時代要求的校史人物故事案例。如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及時做好疫情防控檔案收集工作,從中總結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典型人物故事并加以推廣,發揮出了榜樣引領作用。“因勢而新”是指契合國家和世界發展大勢對已有校史人物故事案例進行新時代的闡釋,賦予新時代的內涵,以此引導受眾對象將個人理想融入發展大勢,走在時代前列。如歷史沿革較長的高校,早期的故事案例因發生的時代背景不同,就需要契合新時代的價值訴求和發展方向做好新時代的價值闡釋。
2.把校史人物故事研究作為校史檔案研究的基本功課
高校校史檔案資源功能價值的發揮僅僅依靠現存的史料和單純的歷史實物往往難以產生足夠的資政育人實效。從研究價值的角度來說,受眾對象身邊鮮活的人物事跡、典型的發展經驗、深刻的歷史反思等都能從不同層面激發人們或去效仿或去規避,再加之契合新時代的價值導向引導,才能使高校校史檔案真正發揮出其應具有的價值功能。實踐證明,在高校校史檔案資源研究與建設中,只有把挖掘校史人物故事這一校史檔案研究的基本功課做足,才能避免校史檔案資料研究的空泛、乏力。學校發展歷史中大量鮮活、貼切、生動且具有獨特價值的校史人物故事的開發與有效運用,會引起人們對于檔案的濃厚興趣,具體運用在學校課程教學、黨員教育、文化建設之中,可成為發揮校史檔案資政育人功能的重要載體。
3.學校校史人物故事研究成效
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以校史館建設為契機,在加強校史檔案研究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校史人物故事案例庫建設,努力讓檔案成為學校發展的“智慧庫”,教書育人的“力量源”。目前,學校已經形成了以愛國、敬業、奉獻為典型的楊崇瑞、杲向真、孫世英、抗美援朝醫療團、改革開放以來的20位優秀校友、新時代的奮斗者——俞啟平等先進典型人物故事。特別是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一批優秀校友和在校大學生凸顯責任擔當,不忘家國情懷,有的畢業生奔赴武漢、湖北一線用自己的醫學知識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有的在校大學生在家鄉主動參加防疫志愿服務崗位,助力地方疫情防控。學校一邊及時搜集相關檔案資料,一邊組織人員進行人物故事創作與傳播。目前形成了優秀校友劉驪娟“90后守護全世界”的責任擔當故事,優秀校友謝世雅“踐行南丁格爾誓言”的愛國敬業故事,優秀校友盧愛明“20年來第一次向父母撒謊”的感人逆行故事,在校大學生方博雯“購買菜農疫情滯銷蘆蒿”的愛心購蒿故事,在校黨員大學生劉黃昱“不忘初心堅守疫情防控志愿者崗位”的錘煉黨性故事,在校大學生黃恭“向逆行武漢一線的父親致敬”的學習榜樣故事等一批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涌現的不同題材、鮮活的人物故事。
1.“入學知”——抓好開學第一課的校史教育
作為抓好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入門課、引領課和品牌課,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已經連續八年在開學初為全體新生講授以校史校情教育為主題的開學第一課,并將其列入形勢與政策課時。學校開學第一課從光榮校史出發,回答新生所疑惑的三個問題:學校是一所什么樣的大學?如何在學校度過大學學習生涯?應以什么樣的姿態走出校園,成為什么樣的人?通過開學第一課的校史校情教育,學生從中展望到了自己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領悟到了醫學生對奉獻人民衛生健康事業的使命擔當。
2.“課中講”——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校史人物故事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思政課教師會把學校首任校長楊崇瑞關于立志發展現代婦幼衛生事業的愛國故事,學校杰出校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兒童文學家杲向真由“淑清”改名為“向真”的信仰故事等嵌入課堂教學之中。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學校對跟進收集的疫情防控檔案資料研究梳理,把形成的一些優秀校友抗疫故事適時地運用到抗疫思政課教學之中,取得了較好的育人實效。這些逆行武漢、逆行湖北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先進事跡的“主人翁”正是在校大學生的“身邊人”,這大大拉近了學生與典型人物之間的距離,使思政課教學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更加有營養、接地氣、出實效。
3.“實地看”——組織學生實地進入校史館參觀感受
目前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校史參觀學習已經被列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學生進入校史館由思政課教師或校史館講解員實地講解,帶著教師提前設定的問題進入參觀,自己尋找問題的答案。一件件史料、一個個故事、一張張圖片都能給學生以深刻的教育與啟發。課后學生結合校史參觀感受,認真思考回答“醫學生應該具有何種使命擔當?”等問題。學生結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最后形成書面報告,由思政課教師予以點評批改,納入平時成績。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報名并被選拔為校史館講解員,還可以認定給予實踐課成績。
1.融合載體,延展傳播寬度
“寬傳播”在于實現載體融合以延展傳播輻射力。這既需要依托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等傳統手段,也需要樹立“新媒體”“全媒體”“融媒體”等現代化理念,使用好網站、微信、微博、直播平臺、戶外媒體等現代化傳媒載體。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一方面把傳統媒介作為新媒體傳播的基礎原點,將校史人物故事匯編成冊提供給師生參考使用,加強校史人物故事在主流報刊中的宣傳力度。另一方面,依托網站、微信、微博等增強線上線下聯動,舉辦校史人物故事“視頻演說大賽”“校史人物專訪”等線上活動,網站還設置了校史人物故事專欄,方便讀者閱讀,以此提高傳播覆蓋率和受眾參與率。不同載體聚焦校史人物故事同一主題,形成了多次傳播、多點傳播、多態傳播的特點,有效延展了傳播寬度。
2.聚合動力,拉伸傳播厚度
“厚傳播”在于匯聚傳播動力以拉伸傳播持久力。這需要培育傳播公信力、影響力、引導力,以形成校史人物故事傳播的可持續性。由于時效性限制,校史人物故事的傳播并不是一勞永逸的一次性工程。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摒棄“一役之力”的靜態思維,一方面構建了社會、學校、個人三結合的傳播主體。如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大紀念活動中,主動為政府宣傳部門提供相關展覽素材形成“高位推動”;將校史人物故事融入學校招生宣傳、在線課程、形象宣傳等對外展示之中;將講好校史故事作為校史講解隊成員日常訓練的基本功,推動校史人物故事的口耳相傳。另一方面,積極思考“再傳播”的途徑方法,如立足于檔案文化建設,加強校史檔案文創產品開發,進行校史人物卡通形象設計征集等,以此實現校史人物故事的二次傳播,加之宣傳報道的持續跟進,形成了空間與時間相結合的縱向傳播厚度。
3.建構靈魂,提升傳播高度
“高傳播”在于融入品位與內涵以提升傳播育人力。校史人物故事傳播的目的是受眾對象在接觸到有效傳播后,實現對某種精神價值的認同,進而轉化為行動實踐。缺乏靈魂的校史人物故事不但形成不了持久傳播力,也不符合現代傳播規律,甚至會在傳播中產生負能量。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在校史人物故事創作與傳播中契合主流意識形態,做到創作高站位,融入信仰、融入精神、融入靈魂。立足校史人物故事載體,把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傳播校史人物故事相結合。如在創作過程中,圍繞學校80多年發展歷程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培養優秀醫藥衛生人才的主線,發現人物閃光點,挖掘人物鮮活事跡。在校史人物故事傳播中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推出愛國奉獻、誠信友善、敬業愛生、尊師重教、法制信仰、修身立說等優質故事案例,形成了學校鮮明育人特色。
*本文系2018年江蘇團省委資助項目“中醫藥類高校共青團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研究”(項目編號:YB20180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