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明
摘? 要: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教學要求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學習方式的轉變,只有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切實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才能促使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明顯提高。對此,本文著重從源頭入手,以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的初中數學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以促使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得到提高。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趣味性
問題是推動數學不斷向前發展的核心因素。初中數學課堂上少不了問題的引導和啟迪,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被點燃,自主探究活動才能順利開展,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認真研究教學內容,并從中挖掘兼具趣味性和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并啟迪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積極探究,有效合作,促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逐漸進入深層次的數學學習,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和提高。
一、以趣味性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興趣能夠讓學生的大腦皮層產生興奮感,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大有幫助。要想讓學生自主地學習,首先得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是有趣的。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以問題驅動學生思維的同時,要注重問題的趣味性,用趣味性的問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以數學好玩、神奇等印象,將數學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從學生的心中剔除,從而讓學生產生主動思考的欲望,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
例如:在學習《有理數的乘方》這部分內容時,我就利用趣味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數學。上課伊始,我出示國際象棋的圖片,然后給學生講《國王與大臣》的有趣故事,并提出問題:“大臣要求國王獎勵其糧食,只要把棋盤擺滿就行。但是,要按照他的要求來擺:棋盤上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16、32……直到放滿64格。你們能計算出,到最后大臣能夠得到多少糧食嗎?”這樣的講故事形式為數學問題增添了無盡的趣味,學生的注意力被快速吸引到了課堂上,并對問題產生了強烈的探究欲望。
二、以啟發性問題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
問題的主要作用是啟迪學生的思維,不能激活學生思維的數學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只有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真正發揮課堂提問的作用。因此,初中數學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從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提出略高于初中生實際思維水平的問題,從而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在問題的啟發下得以成功激活,并隨著對問題答案的探究而不斷深入數學學習,從而讓學生真正弄懂課堂所講的數學知識,不僅讓學生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例如:在《分式的運算》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中,我就設計了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并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課上,我出示一道分式乘除法的例題,讓學生嘗試進行運算。在學生開始運算之前,我引導學生思考:“之前我們學過了分數的乘除法,你覺得分式的乘除法與分數的乘除法有沒有聯系?有哪些聯系?”在學生嘗試計算出答案后,我又引導學生思考:“你覺得在計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為什么?”“分式的乘除法運算法則遵守實數的乘除法運算法則嗎?”在學生對問題進行合理猜想后,我讓學生自己寫幾道分式乘除法例題,然后通過計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將學生的探究活動引向了更深處。
三、以總結性問題引導學生做好總結
課堂總結和反思是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是幫助學生鞏固和復習課堂學到知識的重要途徑。在一節課的最后部分,初中數學教師要及時帶領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和反思,而提問就是一種有效的引導總結的方法。初中數學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注重總結性問題的設計,要及時通過提出總結性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梳理和總結學習過程,并及時地進行自我反思,從而促使學生自主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并養成善于總結和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
例如:在學習《與三角形有關的角》這部分內容時,我就通過在教學結束后通過提出總結性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做好總結和反思。我先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回憶三角形內角、外角的概念,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一個三角形有幾個外角、外角的性質等內容,然后,我再引導學生回想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和外角性質定理是怎樣推斷出來的,以此來引導學生學會靈活運用轉化思想去解決實際問題。最后,我提出開放性的拓展問題:“在判定三角形內角和是180°時,我們運用了“搬動兩個角”的方法來證明。那么,“搬動一個角”或“搬動三個角”行不行?”從而將學生的思維進行了有效拓展。
總而言之,以問題驅動初中生學習數學,對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優質高效地進行至關重要。初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初中生的實際情況來精心設計問題,以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數學綜合素養獲得培養和提高。
參考文獻:
[1]金光一.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有效性[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3(06).
[2]周元慶.關于問題導學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