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輝
【摘要】自信,是對自身力量的確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實現所追求的目標。學生擁有自信,性格上會變得開朗大方,較好的人際交往,在精神品質上往往不屈不饒,奮發向上,積極進取,勇于面對困難,因而比一般學生更容易獲得各方面的成功。所以需要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的成功經歷來建立和發展其自信。其中藝術表演則是建立學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有效創設平等的學習環境、搭建展示自我平臺,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實施激勵性的評價,引導學生發現自身長處等,讓學生的自信在音樂表演中逐漸得到建立。
【關鍵詞】自信;音樂表演;激勵
現代的教育需要我們培養出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而敢于創新的人往往要比別人充滿更多的自信。但在現實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有很大的一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心,甚至有自卑感。他們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上別人,自我評價比較消極。
在音樂課堂中,經常出現這類現象,一些學生在集體活動中不敢主動地要求參與其他同學的小組活動或游戲。在面對全班表演時,很多人會選擇逃避或退縮。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舉手或自告奮勇上臺表演。在小學階段,上臺表演都以唱歌為主,開始筆者還以為他們不敢上臺,可能是因為不會唱,對歌曲不熟悉所致,但當那些自告奮勇的學生在臺上演唱時,下面的學生卻都跟著哼唱起來。筆者當時就想,既然他們會唱,為什么不上臺唱呢?再看那些上臺演唱的學生,看著同學們投來的羨慕眼光,聽著老師對他們的表揚,筆者注意到他們臉上的表情,那是一種陽光燦爛的自信。那就是說,不敢上臺表演的學生們,就是缺少自信了?對于自己的疑問,在筆者進行的“提高學生音樂表演水平的研究”小課題研究中得到了答案。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對全校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經過對調查結果的總結分析,發現有48.9%的受訪學生表示害怕上臺,40%學生不愿意在眾人面前表演節目,他們都覺得只要一上臺,心理就有很大的壓力,64.3%的人是對藝術表演很感興趣,16%一般,19.3%完全不感興趣。
從分析中可以看出,學生們主要是害怕上臺,怕在眾人面前表演,但他們的內心卻又是對表演有著很大的興趣,所以才會對那些敢于上臺表演的同學投向羨慕的目光。而通過相關課題的研究和教學實踐發現,音樂課堂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重要平臺,能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一、創設平等的學習環境,建立學生自信
蘇聯杰出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中有那么一句話:“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這句話在筆者的理解中,除了素質教育需要面向全體,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平等地獲取知識和老師的平等對待以外,筆者還認為包含了學生自信的培養,因為讓每一個抬起頭來的學生,都應該充滿自信的。那也表明了,學生自信心的建立是需要一個平等的條件的。如果某一個學生被貼上了某些不良的標簽時,他們的自信心有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打擊,就更別談信心的培養了。所以在音樂課堂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表演機會和平等的評價,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對自己足夠的關注和重視而不被忽略甚至歧視。
二、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鍛煉學生自信
很多沒有自信的學生,都有著一個同樣的問題,那就膽量不夠,心理素質較低造成的,他們往往害怕上臺表演,即便僅僅只是面對眾人說幾句話,都會出現結巴,表達不清的情況。這就需要讓他們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讓他們經常出現在舞臺上,表演于眾人面前,慢慢他們就形成了習慣。筆者在音樂課堂中創建了一個小舞臺,每節課筆者來設定主題,安排學生到臺上進行表演展示,在過程中,不區別于他們能力的高低,先以參與為主,盡量多地給學生創造表演的機會,讓課堂的這個小舞臺慢慢地成為一種氛圍,成為一種習慣,也讓那些缺乏自信和膽量的學生得到鍛煉的機會,使他們在鍛煉中積累經驗,并在不斷獲得成功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表演的自信心。
三、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撐起學生自信
有了平等的環境,表演的平臺,還要注重學生的表演能力的培養。因為通過不斷提高學生的表演技能和水平,才會不斷增強他們的實力,這樣離成功就越是接近,而實力和成功正是撐起信心的最重要的支柱,也是自信心獲取的重要來源。所以,在培養學生歌唱表演能力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歌唱技能,如節奏、音準、歌唱的方法,情感表達等以外,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學會比較和鑒別,使學生了解、明白自己在表演中的優點與不足,除了培養學生歌唱表演技能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只有這樣,學生們才會敢于上臺歌唱,同時也使他們真正享受到歌唱的快樂,在表演的快樂中培養起他們的自信,在成功的表演中獲取自信。
四、實施激勵性的評價,激發學生自信
在我們的教學評價中,經常以等級來劃分學生的優劣,而有限的獎項又會使學生造成很大的壓力,學生經常由于沒有獲得獎勵而挫傷了積極性,抹殺掉了可能存在的發展潛力,甚至有些產生了自暴自棄。因此,教學中應該更多地設立一些獎項。如,“小音樂家”“表演之星”等,為發掘每位學生的亮點,還可以設“魅力獎”,“希望獎”,盡可能地讓更多學生獲得這些獎項。學生得到了這些獎項,自然就有了獲得成功所帶來的喜悅以及自信,上臺表演的興趣也隨之大大的提高。但畢竟不能做到人人都能拿到獎項,特別是參加校內或校外的比賽,拿獎的難度就更高了,對于那些一時還沒有得到獎項,或是在比賽中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就需要老師更多的支持和鼓勵了。
在筆者的教育實踐中,有那么一個學生,她有著豐富的舞臺經驗,當過司儀,表演過舞蹈,參加過多次歌唱比賽,而且成績還不錯。筆者原本以為她應該是一個很有自信的人,在一次歌唱比賽前,筆者問她這次比賽有沒有信心,但她卻說沒有,還說昨晚沒睡好,今天狀態不佳。于是,筆者再深入了解她的想法,原來她得知其他班有一個參賽的同學選了跟她同一個首歌曲參加比賽,她害怕對比,怕一比下來自己沒有別人唱的好。于是思想負擔就產生了,這不自信的表現也直接影響了她在預賽時的成績,這就更讓她在這次決賽前有了更多不應該出現的反常反應了。于是,筆者鼓勵她,說出許多她平時表現如何好的事情來,告訴她“很多同學都非常支持你,你是最棒的”之類的話。筆者當時只是自然反應地鼓勵了她一通,希望她放下思想負擔,順利地去比賽。
比賽結束了,她依然沒有打敗她認為的對手,只拿了第二名,筆者開始還擔心本來就不自信的她會不會又受到打擊呢?沒想到的是,她居然帶著自信的笑容來到筆者跟前說:“老師,我相信下一次一定會比她唱得好!”這件事情讓筆者明白,對于學生自信心的建立,我們適時的鼓勵和支持是很重要的。雖然一時還沒有達到他們自己的目標,但他們有了自信就會去努力的,因為老師已給他點亮了“燈”,指明了“路”。
五、引導學生發現自身長處,夯實自信基礎
德國哲學家人類學家米切爾·蘭德曼說:“人的非特定性是一種不完善。可以說自然把尚未完成的人放到世界中,它沒有對人做出最后的限定,在一定程度上給他留下了未確定性。”這就意味著,每一個人都有一片未被開發或是發現的土地,每個孩子身上也一樣存在這許多的“不確定性”和“不完善”,但我們不能就這樣給他們定性了。要努力去發掘學生的優點,相信他們有著未被發現的潛力。例如,有些學生擅長跳舞,但歌唱可能就不太好,有的也許更擅長朗誦。那么在音樂課堂中,有針對性地安排角色,把舞跳得好的安排一個伴舞的角色,把歌唱得好點的安排領唱,另外在歌曲的開頭或是間奏時編一段獨白,讓朗誦好的同學進行誦讀。這樣就能充分地發揮他們各自的長處,認識自身的特長。而對于那些特長不明顯、不突出的同學,我們不能忽略了他們,要激發他們的潛能,發掘他們的優點,例如,他們演唱完一首歌曲,把相對于他自己表現得較好的部分單獨拿出來進行表揚與肯定,再婉轉地向他們提建議“如果你能再怎樣怎樣,那就更好了”之類的鼓勵語氣。引導他們發現自己的長處,建立起自信的基礎。
只要我們堅持在平等的教學環境中,為學生提供一個嘗試與鍛煉的機會,鍛煉學生的勇氣,通過提高學生的表演水平,增強他們的能力來支撐起他們的信心,對學生不斷地支持和激勵,使學生不斷加強對自己的肯定,引導他們對自己長處的發掘,建立起自信的基礎。讓他們相信自己“行”,大膽嘗試,接受挑戰,發揮潛能,勇于在舞臺上表現自我,并獲取成功與快樂,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從而使學生們擁有一個自信、勇敢、積極開放、善于表達自我的健康人格。
參考文獻:
[1]李鎮西,做最好的老師[M].漓江出版社,2008.
[2]米切爾·蘭德曼(德).哲學人類學[M].貴州人民出版社,2006.
[3]百度百科網http://baike.baidu.com/view/341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