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摘? 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以其特有的高效性和強大的功能性特點,引領著現代教育改革發展的趨勢,同時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可見,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既是時代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航向。本文就對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有機整合的途徑作以分析探討。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語文;情境;難點;自主學習
語文學科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寬泛,語文學習需要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資源量,需要更多的主觀解讀和情感交流。而信息技術的可聽、可視等功能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積極情感的調動以及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促進作用。基于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更為先進、合理、高效的教學手段,對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的途徑與策略進行深入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優化語文教學效果,使語文課堂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獲得新的發展動力。
一、創設適切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認知的動力,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積極性就會明顯提高。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若能運用信息技術,結合學生特點及文本內容創設形聲并茂、情景交融的情境,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能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發展,為學生感知感悟文本奠定基礎。
以《沁園春·雪》這首詩歌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先是運用信息技術播放了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再播放了音頻《沁園春·雪》,由北方柔美深情的雪,過渡到北方豪邁的雪,從視聽上吸引學生,激活學生的形象思維。之后,我用充滿感染力的語言引入了新課:“北方的雪,紛紛揚揚地飄落,覆蓋著原野、道路、村莊。在不同的人眼中,雪有著不同的形象。在寫景如畫的王維看來是‘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的閑靜;在出使邊塞的岑參看來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奇麗……那么,在一代偉人毛澤東的眼中,北國的雪又是怎樣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沁園春·雪》。”在情境的渲染和烘托下,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
二、突破教學難點,彌補傳統教學局限性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包羅萬象,具有文質兼美、文道結合的特點,具有很高的品析和鑒賞價值,但這其中不乏一些艱澀之文著實讓人束手無策,但文章的重點、難點又不容忽視。此時,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的運用,將抽象的概念或事物轉化得更具形象化和具體化,以此來彌補傳統教學手段在直觀感和立體感等方面的局限性,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
以《山水畫的意境》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為使學生感受山水畫的意境,理解意境營造是畫家追求的藝術境界,我先是運用信息技術展現了大型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并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由此聯想到了哪首古詩。之后,我讓全班齊誦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并說道:“同學們對畫面的這種感受屬于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范疇,即‘意境。”在引入新課后,我首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了課文,抓住了其中的核心要素,然后運用信息技術展示了山水畫與山水攝影圖片,并讓學生通過觀察對比二者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以及各自不同的特征,以使學生感受到山水畫具有精神實質,其更重要的是表現人對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引導自主學習,凸顯學生主體參與性
將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有機整合,一方面是為增強語文教學的形象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開闊學生的視野。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與課文相關的知識點,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將信息技術作為認知的工具,對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分析、篩選、加工和處理,以凸顯學生的主體參與性,提高學生對信息的處理和運用能力。
在教學《故鄉》一文之前,我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搜集資料,了解辛亥革命前后舊中國農村的破敗,農民生活的貧困以及人與人之間形成等級、冷漠、隔閡的現實。在對《故鄉》一文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后,學生就可以更加準確地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者的情感脈絡和對探求人生新路的執著信念,激發學生熱愛新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強烈愿望。通過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既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又拓寬了語文教學的外延,提高了學生對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總而言之,作為優化語文教學、推動語文課程變革與發展的一大有利工具,信息技術的優越性是毋庸置疑的。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在諸多方面為課堂教學帶來的積極影響,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量和度,以最大限度地豐富教學資源,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趙翠英,丁文波.運用信息技術創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3):43-44.
[2]張惠芬.論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的深度融合[J].中國新通信,2017,19(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