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造成的大規模疫情,教育部發布“停課不停學”通知,在線教學作為疫情防控期的應急之舉應運而生。基于生態系統視角,結合武漢市“空中課堂”實際,大規模在線教學生態系統應包括教學主體、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四個部分,四個部分彼此緊密聯系,共同支撐在線教學生態系統良性發展。大規模在線教學的實施路徑主要包括如下策略:發揮多平臺優勢,搭建在線教學環境;加強教學指導培訓,增強教師在線教學水平;強化多樣態教學教研,提高在線課堂質量;注重在線評價調研,促進在線教學生態系統良性發展;準確把握學習內涵,大力培養全面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在線教學生態;教學主體;教學環境;教學資源;教學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995(2020)04-0012-04
一、引言
2019年底,武漢持續出現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由于病毒持續人傳人能力強,再加上春節前夕人口流動大,疫情迅速在武漢爆發并向全國擴散。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央及各級政府以疫情防控為中心迅速開展科學防控,遏制疫情傳播。教育部頒發的《關于2020年春季學期延期開學的通知》指出“地方所屬院校、中小學校、幼兒園等學校春季學期開學時間,由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地方黨委和政府統一部署確定”,“各類學校要加強寒假期間對學生學習、生活的指導,要求在家不外出、不聚會、不舉辦和參加集中性活動”,“利用網絡平臺,‘停課不停學”。根據武漢市教育局發布的《2018年武漢地區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基本情況表》,全市基礎教育各級各類學校1119所,在校中小學生約1007萬人,疫情期的武漢有著百萬級中小學生群體“在家待學”的學習需求。為落實“停課不停學”要求,武漢市依托已經建成的武漢教育云,于原計劃開學時間2月10日面向全市中小學生開展“空中課堂”在線教學。在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各相關部門大力推進下,經過一個月的努力實踐,武漢市初步形成以教育云為平臺支撐,以學生、家長、教師、教研員和管理者為教學主體,支持師生教學、教師研訓和各教學主體間彼此交互的在線教學生態環境。結合武漢市“空中課堂”在線教學實踐,分析與總結在線教學生態環境的構建理論與實踐應用,對提高在線教學實施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線教學作為“互聯網+教育”的具體表現形式,是把傳統學校教學教研,遷移到互聯網上形成的一種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學創新。現有關于“停課不停學”的在線教學研究主要包括在線教學的理念和在線教學的應用模式。在在線教學理念方面,祝智庭教授提出全媒體學習生態的思路,郭紹青提出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是在線教學的關鍵,吳砥教授提出在線教學更適合以“學”為主、教師線上指導和學生居家學習相結合的模式。[1]在在線教學模式方面,祝智庭等提出全媒體學習的三種應用模式——直接教學、自主學習和翻轉學習[2];焦建利等總結歸納出四種在線教學形式——網絡在線課程、網絡直播教學、學生自主學習和電視空中課堂[3];宋靈青等提出基于班級虛擬共同體的精準在線教學+居家學習模式[4]。以上研究成果主要關注“停課不停學”的在線教學定位與模式,而較少從生態環境的角度研究教學主體之間的交互行為與教育行為。本研究從生態環境的角度出發,研究在線教學生態的組成結構與構成要素,在此基礎上提出在線教學實施路徑與對策,以期為提高在線教學實施效果提供可行路徑。
二、在線教學生態的內涵與構建要素
教育生態系統是教育的要素與要素之間、要素與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結構穩定的功能整體。教育信息生態系統是在特定的教育環境下,由人、教學實踐和技術環境構成的一個自組織、自我進化的系統。從教育信息生態系統的視角,筆者認為在線教學生態系統是指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下搭建的在線教學環境中,學生、家長、教師、教研員和管理者等各教學主體利用優質數字教學資源,彼此交互共同開展教學活動,以達成教育目標而構成的教學生態系統。基于此,本文給出的在線教學生態系統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教學主體、教學環境、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四個部分,人、環境、資源和活動等共同構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
(一)在線教學生態系統中的教學主體
學生、教師、家長、教研員和教育管理者都屬于在線教學的教學主體。依托教學環境,各教學主體之間不受時空限制高效交互,充分發揮各自主觀能動性,高質量實現教育目標,能形成一個彼此高度關聯的在線教學共同體。在線教學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學生是在線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在線教學的主導,指導學生科學健康在線學習。家長是在線教學的主伴,引導和陪伴學生居家自主學習。教育管理者是政策制定和行政推進的主體,引領在線教學工作實施。教研員是在線教學的研究員和設計者,為教育管理者提供在線教學實施建議與改進辦法,為教師提供在線教學理念、教學進度、教學內容、數字資源、教學模式和教學設計等智慧支持,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居家學習指南和課程資源。在活動過程中,各教學主體緊密聯系,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保障教師在線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質量。以武漢“空中課堂”在線教學為例,市教育管理者制定實施方案和網絡流量保障政策;各區教育管理者制定區級實施方案,其中大部分區采取“一區一策”,即一區學生在同一時間上同一節課,漢陽區采取“一校一策”,即每個學校自行編制課表組織在線教學,武昌區則采取兩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兼顧普及化與個性化的學校教學需求。市教研員編制在線教學指導意見,開發居家專題資源;區教研員編制課表,組織網絡教研備課和開發教學微視頻,遴選主播教師開設在線課堂。截至3月20日,武漢市教育云“空中課堂”平臺累計開設大班課13212節,小班課143382節,有效支撐起武漢市百萬級規模學生在線學習。
(二)在線教學生態系統中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一個“云管端”一體化的信息化環境,主要包括教學終端、教學平臺和網絡寬帶等。教學終端是教學環境最基礎的設施,主要包括電腦、平板、手機和電視等終端設備。教學平臺是教學環境的核心,面對百萬級大規模的在線教學需求,其搭建要堅持開放多樣原則,能提供直播互動授課、視頻點播回看和在線檢測等多種教學服務。網絡帶寬是教學環境的高速通道,影響教學環境的穩定和教學體驗。武漢市“空中課堂”平臺由教育云平臺服務商負責搭建。各區在此基礎上,以騰訊課堂(含QQ)、阿里釘釘、希沃、科大訊飛、CCTalk、學樂云等平臺為補充。同時,武漢市開通廣播電視“空中課堂”欄目,滿足部分偏遠農村地區不具備在線學習的學生上學需求。總之,武漢市通過平臺和播放渠道的多樣化保障百萬級中小學生持續穩定進行在線學習。
(三)在線教學生態系統中的教學資源
數字資源主要包含數字教材、精品微課、課件、學科工具和專題資源等。數字教材是在線教學的基礎性資源,是數字化課程的核心資源,是信息化環境下教學應用的教科書。精品微課與課件是教師在線教學的主要資源,是教師與學生在線交互的直接內容。學科工具是教師運用信息化創新學科教學的催化劑,能增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度,有效提高在線教學效果。專題資源是學生居家自主學習的主要資源,包含德育、科學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體育等綜合類專題資源。武漢市“空中課堂”充分運用教育云平臺優質海量資源支持在線教學,并通過多種方式建設資源。其中采取公開采購方式引進的“人教數字校園”,實現了人教版數字教材全覆蓋;采取自主研發方式組織全市名校名師和一線骨干教師錄制精品微課1000多個、慕課課程30余門;采取廣泛征集方式面向全市中小學教師收錄了大量一線教師認可的各類優質校本教學資源;引入幾何畫板、仿真實驗、洋蔥學院、趣配音和有道語文等各類學科教學工具,方便教師開展在線教學;依托學科名師工作室錄制成體系的親子運動、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資源。武漢市“空中課堂”全方位的資源供給有效保障了在線教學和自主學習。
(四)在線教學生態系統中的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各教學主體間共同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主要有在線課堂、在線檢測和在線研訓等三類活動。在線課堂是教學活動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師生以音視頻進行交互的虛擬課堂。在線課堂時長根據學生年齡設定,小學以不超過30分鐘為宜,從高年段到低年段課堂時長等差遞減。課堂進度保持在傳統課堂進度的1/3為宜。教學模式主要包括同步在線課堂(直播)、異步在線課堂(錄播)和在線翻轉課堂等,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環境和在線教學能力,靈活選擇和運用教學模式。武漢市在線教學在實施初期多以同步在線課堂為主、異步在線課堂為輔。因平臺無法滿足高并發、大規模的同步直播需求,導致在線課堂卡頓等現象頻發,所以大部分區多轉向采用以異步在線課堂為主、同步在線課堂為輔的教學模式,或全部采取異步在線課堂,漢陽區楚才小學、德才小學等采取適用于小規模班級授課組織形式的在線翻轉課堂。
在線檢測是在線課堂的延伸,主要依托各類在線檢測平臺,進行智能組卷與在線批閱,及時分析詳盡的測試報告單,周期性反饋和評價在線教學效果,促進師生進行教學調整,提升在線教學質量。從教學內容來看,在線檢測可分為日常作業、單元測試和畢業調考,其中以日常作業為主,每天作業總量以不超過30分鐘為宜。武漢市“空中課堂”日常作業由學校各年級學科教師布置,通過QQ群、猿題庫、微校、小黑板和智學網等工具答疑。
在線研訓為教學活動提供具體攻略和保障支撐,主要包含在線教研、在線培訓和在線調研。在線教研是學科備課組依托教學環境,按照課前、課中和課后三段開展網絡共研:課前采取“主備擬稿—文件會簽”方式共同形成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包;課中采取“課堂觀察”方式形成課堂日志;課后交流研討,提煉經驗做法,改進教學,形成教學日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線培訓是提升“兩支隊伍”在線教學能力的主要方式,一是學科教研員根據教學網絡環境、信息化教學能力與教學風格組建的主播教師隊伍,二是電教教研員組建的技術支撐團隊,兩支隊伍相互支撐學習,形成一對一的“技術員—主播教師”定向服務機制。在線調研在在線教學生態系統升級進化進程中發揮咨詢參謀作用,教育管理者以周為期開展在線視頻調研座談與問卷調查,及時把握在線教學生態系統運轉效果,形成優化改進措施,使生態系統逐步趨于穩定,實現良性發展。
三、實施路徑與對策
基于在線教學生態的結構與要素分析,結合武漢市“空中課堂”實踐,本文提出大規模在線教學的實施路徑如圖2所示。
(一)發揮多平臺優勢,搭建在線教學環境
教育行政部門要發揮主導引領作用,積極協調多平臺共同參與教學環境構建,確保教學環境的穩定可靠,保障大規模、高并發在線教學需求;要充分考慮偏遠農村不具備在線學習條件學生的上學需求,擴大電視廣播“空中課堂”頻道的覆蓋面;加強與政府信息通信部門溝通,共同制定在線教學保障政策,將疫情期間開展中小學在線教學納入基礎公共教育服務范圍,對在線教學產生的網絡流量可采取一次性申請、每月贈送(不結轉)的形式提供給師生。
(二)加強教學指導培訓,增強教師在線教學水平
教育行政部門要充分發揮市區學科教研員的指導作用,及時發布在線教學指導意見,合理規劃課程表,定期提出改進辦法,組織學科中心組骨干教師錄制網絡公開示范課,有效指導各學科教師開展在線教學;要采取網絡教研形式,聯合電教教研員定期組織系列化專題培訓,提高備課組教師和主播教師在線教學能力,使主播教師準確把握在線教學與面授教學的區別,增強主播教師的同理心和共情力,打造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共情課堂”,以教的行為促進學的行為;指導教師靈活運用平臺交互功能,采取師生、生生、學生與網絡學習資源等多種交互方式提高學習興趣,提升在線學習效果,特別是為初三、高三學科教學提供相應資源和在線備考指導,幫助中學畢業年級平穩有序高效地進行復習備考。
(三)強化多樣態教學教研,提高在線課堂質量
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鼓勵教師開展各類在線教學模式探索,特別是基于強交互的同步直播教學模式、基于線上指導的異步錄播教學模式和基于智能教學平臺的在線翻轉課堂模式;要以疫情期在線教學為契機,鍛煉提高教研員信息化領導力和指導力,提高教師信息素養和信息化應用能力;要求學科教研員強化在線課堂教研,注重發揮備課組共研的特色優勢,從課前、課中和課后多層次開展教學研究,循環迭代優化,不斷提高在線教學本領,促進在線教學課堂質量提升。
(四)注重在線評價調研,促進在線教學生態系統良性發展
評價調研是改進教學的重要手段,教育行政部門要高度重視全方位開展在線調研的重要性,通過問卷調查對學生、家長和教師等開展調研,通過在線視頻座談會組織教育行政管理者、學科教研員和部分主播教師開展調研,以周為期形成在線教學調查報告,將其作為出臺改進建議的重要參考,促進在線教學生態良性發展。
(五)準確把握學習內涵,大力培養全面綜合性人才
學習的本質是主動掌握生存能力,特別是生活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等,以滿足個體發展需求,讓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教育部倡導的“聽課不停學”中的學習就是一種廣義的學習,并不是單指學科類文化課的在線教學。“聽課不停學”正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現家校協同育人、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的最佳演練時機。教育行政部門應引導廣大中小學校以身心健康為核心內容開展道德教育、科學教育、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等,注重設計主題式、項目式和探究性學習,推出“在家上線”系列綜合課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自主鍛煉、自主勞動、自主學習與自主探究,實現更有價值的自己。
(王康,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武漢 430000)
參考文獻:
[1] 祝智庭,郭紹青,吳砥,等. “停課不停學”政策解讀、關鍵問題與應對舉措[J].中國電化教育,2020(3):1-7.
[2] 祝智庭,彭紅超.全媒體學習生態:應對大規模疫情時期上學難題的實用解方[J].中國電化教育,2020(3):1-6.
[3] 焦建利,周曉清,陳澤璇.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課不停學”在線教學案例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20(3):106-113.
[4] 宋靈青,許林,李雅瑄.精準在線教學+居家學習模式:疫情時期學生學習質量提升的途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0(3):114-122.
(責任編輯:謝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