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語境下,高校需要培養更多具有愛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向世界推廣中華文化。外語專業教師要立足外語課堂,提高“課程思政”的意識和本領,將“課程思政”有融入專業教學,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外語專業作為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中堅力量之一,肩負著重要的立德樹人使命,利用專業課堂開展好“課程思政”勢在必行。
關鍵詞:外語教學;課程思政;立德樹人
“課程思政”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14年提出,它不是增開一門課程,也不是增設一項活動,而是一種教育理念,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課程和教學改革的各個環節,實現立德樹人、潤物無聲。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絕不是簡單的文字次序調換,在教育理念和課程理論上完全是兩種內涵不同的概念。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區別在于:前者是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課程,而后者則是一種教育體系或者說是一種育人體系。結合外語專業的特點,我們可以把“課程思政”理解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將英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構成全員、全程、全課程的“三全”育人體系,形成全方位協同育人效應的一種教育理念。
一、外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必要性
1.外語學科的人文性。外語專業課程以語言為載體,包括各個學科的知識,涉及的知識面廣,教學中還會講到相關國家的重要節日和風俗習慣,教師要懂得更多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跨文化意識,開闊學生的視野。外語學習不僅要求學生達到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且必須形成高度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身為一線的外語教師,不但要為學生的眼前利益著想,更要為他們的未來著想。外語教師在課堂教學和師生交流過程中需要關注學生的成長,體現人文性,這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問題。
2.外語學科的實用性。從國家層面來說,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國家政治經濟越來越密切,國家需要善于吸收、善于借鑒別的國家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外語就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個人能力層面來看,現在網絡課程日益流行,不出國門就可以上世界名校,但是沒有外語能力就沒辦法參與課程的學習。再者,越來越多的外資公司落戶、招聘,想進入這些企業,首先必須有通過語言關,外語對個人的發展極其重要。總之,外語已經成為社會必備的一種基本技能,在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競爭不斷加大的時代,掌握一門外語是很必要很實用的。
3.外語“課程思政”的必要性。全球化語境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實施有效的交流,不僅要掌握扎實的語言知識,還需要語言能力,了解目的語國家文化,熟悉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具備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文化交流傳播的目的。相比其他專業,外語專業的學生有更對與外國人進行交流的機會,肩負著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任務。引導學生正確審視不同的文化,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優秀的國際人才,這是外語教學的重點,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所在。
二、外語專業“課程思政”面臨的問題
當下,外語課堂教學多注重對目的語國家語言文化知識的傳授,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輸入不足,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薄弱,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想政治課程的任務,專業教師教好專業課程就夠了。其次,專業課教師缺乏思政素材,不能將專業課程和思政內容有效融合。最后,大部分專業課教師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缺乏思政教育的實踐經驗。而學生對目的語國家文化興趣濃厚,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持續、深入學習不足,對用外語表達我國優秀文化的能力欠缺。外語專業“課程思政”的開展有利于深化學生的愛國情懷,培養學生的中華文化情懷,激發學生自發自覺地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三、外語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策略
1.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教育部張陳寶生曾指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是專業課教師。高校要明確育人要素和責任,要求每一位專業課教師制定和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門門課程講思政,個個教師講育人。這就要求每一位專業課程教師從思想上切實提高個人的思想政治素養,不僅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外國語言文化知識,更要注重思考、探討如何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態度審視不同的文化,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自身也要不斷加強學習,熟悉中外文化,能夠剖析中外文化差異的深層原因,并培養學生用正確的目光來審視中外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2.優化外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目前課程思政的難點在于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合。這個環節最重要的是學校管理層面加強頂層設計,督促專業課程教師形成思政教育的意識,時時刻刻將思政教育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之一。首先,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對象,了解學生的特點,針對性開展靈活的思想道德教育,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思政教學內容。其次,教師要科學設計課堂教學步驟,改進教學方式方法,有效開展專業教學。在教學內容上,除了對學生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表達的輸入外,也要將愛國情懷、國家大事、中國文化等元素有機融入到課堂。引導學生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研方面,外語學科可以整合教學團隊,發揮集體備課的優勢,分工協作,挖掘課程內容中的思政要素,整理思政素材。
3.有效利用第二課堂豐富思政教學成果。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第二課堂的開展有利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同時有助于鞏固“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果。第二課堂是學生樂于參與的專業實踐活動,形式多樣。配音大賽、話劇大賽、節日文化等活動的開展可以增進師生交流,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和交際意識進行演練,使學生在了解外國文化的同時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創立不同的第二課堂活動,教學管理部門可以在硬件上對語言教學進行支持,比如建立“VR互動交際教室”、“翻譯實驗室”、“同傳實驗室”等多種資源進行實踐活動。此外,專業教師可以集思廣益,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引導學生閱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著作,開展讀書活動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國際視野。還可以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國外的帶薪實習和其他國際交流活動,在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鼓勵學生積極推介中華文化,檢驗“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
四、總結
在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中國的發展世界矚目,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有興趣了解中華文化。外語專業學生要熟悉中華文化、具有文化自信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際和溝通能力,外語人才的培養要以“中國文化走出去”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專業教學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外語專業作為培養國家化人才的中堅力量之一,肩負著重要的立德樹人使命,利用專業課堂開展好“課程思政”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 高德毅,宗愛東. 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
[2] 高燕.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7.
[3] 韓憲洲,以課程思政推動立德樹人的實踐創新[J]. 中國高等教育,2019.
[4] 李國娟. 課程思政建設必須牢牢把握五個關鍵環節[J]. 中國高等教育,2018.
[5] 李如占,張冬冬.課程思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J]. 高教論壇,2018.
作者簡介: 趙麗(1981-02-),女,山西晉中市,西安外事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研究、英語語言文學。
本論文為陜西省高等教育學會2020年疫情防控專項研究課題《疫情防控背景下外語類線上“課程思政”建設探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