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娜
摘 要: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如何巧妙地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在動手中思考,在親身參與中探究,把學生深深地吸引到生物課堂中來,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途徑。
關鍵詞:教學設計;課堂實施;以學為主;以練為主
生物學科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教學優勢: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研究的對象是包括我們人類自身在內的、生機勃勃的、多姿多彩的生物,而學習的主體又是天真活潑的初中學生。所以,生物課堂應該是最富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一、換位教學,師生角色合理互換
換位教學是當代有效教學的方法之一,它打破了傳統的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的枯燥單一的教學方法。應改變以往知識的單方面從教師傳授給學生這一陳舊的途徑,而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積極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和積極性。使學生不但獲得知識、培養了基本技能,還在課堂學習中逐漸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在課上師生之間實現主角和配角、演員和觀眾、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角色互換,在這樣的一節課中,既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也需要學生對課堂進度和環節的推動。只有教師與學生之間全身心的共同投入,才能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教師講的精煉、學生聽的透徹,學生活動的充分、教師點撥的有效。在換位教學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課堂時間的合理分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地位應是合理平等的對話關系,老師不應該把學生當作知識儲存器而采取以往填鴨式教學,而是幫助學生在合理引導下逐漸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所以,課堂時間的合理分配顯得至關重要。如在我講《人體呼吸系統》這節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前充分預習并制作肺泡等呼吸系統相關結構的模型,以便在課上讓學生進行小組展示。當時其中的一個小組是這樣展示的:
學生甲:這是我們組制作的肺泡模型。肺泡其實是人體支氣管末端膨大形成,外面紅色和藍色的網狀結構代表的是毛細血管。肺泡中的氧氣會進入毛細血管,而毛細血管里的二氧化碳會進入肺泡。下面請我的助手來為大家總結一下。
學生乙:肺泡有利于氣體交換的特點有,1肺泡數量多,約有7億個。2.肺泡壁很薄,只有一層上皮細胞組成。3.肺泡外包繞著豐富的毛細血管。
如果是以往老師往往會占據大量時間來講授肺泡這一知識點,學生不一定能全部消化理解。而像這樣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做模型自己講實現學生對科學知識的主動探究,則能使學生更為容易理解和接受。
2、課堂空間的合理分配。一堂好的生物課,不是教師一直站在講臺上講,學生一動不動坐在下面聽。教師應把講臺和黑板讓給學生,讓學生占據教室的大面積空間。在杜郎口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在講臺上講述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展示自己的預習成果已成為家常便飯,黑板上到處是各個小組的習題展示。老師在課上既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引導者,還要成為一名出色的聆聽者和點撥者。不但講臺可以讓給學生,教師還應走進學生的作為之間,觀察思考學生的組內交流和組間展示,方便及時給學生糾正錯誤或者適時的加以贊賞和鼓勵,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是學習成為雙方的互動與交流。比如我在和學生共同探究魚鰭的作用時,我讓每個小組設計自己的探究方法并且走進每個小組之間和他們共同交流,有的小組采取剪掉相應魚鰭來探究,有的采取綁住相應魚鰭來開展對照實驗,然后我讓每個小組用多媒體投影技術在展臺上進行對自己小組實驗設計的講解,其余小組進行點評。使得整個教室屬于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二、教學模式的合理設計
一堂課的教學環節設計是否合理有效,能否根據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和心理特點來實現因材施教,直接影響到本節課教師的教授效果,影響學生能否把科學知識同生活實際相聯系等。可見,苦心打造對于實現優質高效課堂是至關重要的。我認為,在優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導入要新穎。能夠吸引學生眼球的生動有趣的課堂導入是一節高效課的良好開端,一節課開始前,學生還在處于下課時的放松散漫狀態,要實現把學生的注意力從散漫到集中的自然過渡,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一段有意思的課堂導入。
我在上生物適應環境這節課時,首先創設情境,把自然界中生物如何適應環境等圖片展示給學生看,比如北極熊如何適應寒冷的極地生活,大耳狐是怎樣在炎熱干旱的沙漠地區生存等。然后緊接著就是一個小游戲,讓學生把課前制作好的不同顏色的紙蝴蝶放在教師不同環境,再讓每組代表尋找紙蝴蝶,游戲結束后,讓學生分析,什么樣的蝴蝶容易被發現,什么樣的蝴蝶很難找到這一問題,由此引出本節課所學知識點生物是適應環境的。
2.活動要豐富。生物學科是一門實驗科學,生物學的原理、概念、規律都需要大量實驗來論證的。所以在教學模式設計中就要針對生物學這門課的特點來量身定做,課上要堅持盡量采用實驗或模型等工具給學生進行展示和講解,盡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科學探究,盡量加大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評價和總結。
比如在講探究小魚呼吸頻率與水溫變化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可以在講臺上展示實驗,把試驗工具放在臺上,讓小組展示自己的實驗設計,并請小組代表上臺來進行試驗操作,之后讓其余小組對其實驗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比如對照組和實驗組的設計是否科學,變量控制是否準確等方面進行分析討論,同時思考在此基礎上還有哪些其他的探究方法和改進方法等。這樣加大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也得到了極大的鍛煉和提高。
3、反饋要及時。在優化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是為了全體學生都能夠及時的盡可能高質量的掌握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教學反饋是否及時是否真正把學生的掌握情況反饋給教師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所以要多設計一些創新,輕松且行之有效的反饋方法。比如當堂檢測,然后小組互評互改進行打分激勵,對于疑難問題可以讓小組代表提出,其余小組進行解答,答對后教師對其小組進行加分獎勵。也可以像電視節目中的知識競賽一樣,教師組織相關活動讓學生參與進來進行競賽搶答。教師在獲得相對準確的反饋信息后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可以制定下節課講授的難度與深度。
4、教法要多樣。以往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為中心,控制學生嚴格按照教師的學習方法進行學習,這種方法使得學生處于被動狀態,缺乏獨立思考和探究,方法死板機械化,容易讓學生感到疲勞和厭倦。而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則會改變這一現象。運用實驗探究法可以讓學生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樹立科學探究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運用比較法和歸納法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思考問題時更加的科學合理嚴謹縝密。運用模擬實驗法使得學生能夠把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更加直觀具體的進行理解和掌握。運用多媒體展示法這些現代教育技術則更能吸引學生,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總之優質課堂的構建需要自己認真鉆研教材,提出切合實際的實施方案,實施過程中靈活調整,永遠以學生為中心,這樣會逐漸構建起優質的教學課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才能綜合、全面、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曹柯可.淺談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以學生為主體[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7(34):30-30.
[2] 華澤,奚雪峰,陸悠,等.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設計探索[J].計算機時代,2017(10):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