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敏
摘 ?要:語文學科是中國學生的必學科目,而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在當前的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學生認知能力的有效提升,幫助學生提高對于漢語言文字結構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的思維速度和對于事物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小學時代的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剛剛建立的時期,教師有義務助力學生建立良好的三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應多考慮學生的態度和相關意見,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計劃,確保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在教學中對于學生進行有效的滲透。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語言運用;審美水平;文化傳承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當代小學對于學生的教育早就不拘于實現學生成績的提高,單純的成績提高并不能代表學生的真實水平。只有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才符合性課表標準的要求。而語文教學中的核心素養的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水平和思維能力的最好方式。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的有效滲透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強化語言運用能力
學生的語文素養的提高就包括對于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語言運用能力容易被人簡單的理解為“表達”即是學生的寫作能力,其實并不是。語言運用能力應該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根據小學生理解能力的特點,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主要指的是識字寫字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簡單地說,就是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教師不應該只單單將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理解為培養學生寫作能力,只有全面的提高學生的“表達”才能表現出一位學生的潛力。
例如,在每一個單元的寫作園地中,都會有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鍛煉,這段時間就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學生的課堂時間是教師能夠掌握的一段時間,通過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而展開,將識字寫字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閱讀能力等一系列的基礎素養全部慢慢的滲透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的語文能力,避免學生出現提筆忘、寫字不規范等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接受系統的語言文字運用訓練,就能避免很多問題。
二、提升文學審美水平
一個人的文學審美是綜合性的,語文的核心素養再提高學生審美水平這一能力的表現非常的出彩。當代文學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涌進小學課堂,當時要保證學生能夠讀懂文學作品中的美,在作品中學習到一定的知識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現在正處于孩童時代的小學生而言,一篇文章的鑒賞肯定不是一個小學生能夠辦到的。在這個過程中就要用到教師對于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教師應引導學生去閱讀大量的作品,并將作品中的美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在孩提時代就產生對于文學作品的興趣。
例如,在《開國大典》這一篇文章中,那磅礴大氣的場面、國家領導人的英勇身姿,無不是讓人向往的存在。一篇好的的文章能夠引發讀者的想象,發起共鳴,讓讀者身臨其境這就是語言的美麗。只有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文字的力量,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有利于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同樣的,提高文學鑒賞的能力其實就是對學生提出要培養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不再是只局限于引文成績的提升。一篇文章的解讀是多樣的,不要限制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放開對文字的暢想,他們的審美水平自然能夠就提高了。
三、做好語文文化傳承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所在,是幾千萬年保留下來的精華。發掘語文課本中的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保證學生擁有對于傳統的敬畏之心和對文化的保護欲望。傳統文化的傳承是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一條路線,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保障,是學生今后生活的一種保障。在語文課堂中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讓中華文化在學生的手中大放異彩。
例如,在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近距離地體現中華傳統節日活動的魅力。春節時可以給學生留下作業,讓學生在過年的氛圍中體驗一年的喜慶;清明節日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前往烈士的陵墓前祭奠,讓學生體驗一下,在過去的時間內世界的殘酷,同時讓學生掃墓,讓英靈和未來的希望碰面;在端午的時候,教師可以舉辦一場小型的龍舟會,讓學生在汗水中揮灑節日的情懷。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條美麗的河,從遠古的時代流向未來,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讓傳統延續是當代教師的一大責任。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的教育大綱中,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能夠只做做面子工程。學生的成績并不是一切,我們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完成學業的同時,提高學生內在的內涵素養,開闊文化視野提升文化審美能力,建立健康人格,從而為語文教育事業帶來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陳海玉.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滲透”教育[J].赤子(上中旬),2016(21)
[2]胡曉容.淺談小學語文如何針對核心素養教學[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