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振寬
摘 ?要:翻轉課堂模式對教師和學生進行了重新定位,教師不再是掌控者,而是引導者;學生也不再是被動的傾聽者,而是主動的學習者。如此一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能收獲知識,又能收獲能力,學習效率有著明顯的提高。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小學數學教師有效應用翻轉課堂模式的基礎上的。此時教師就需要做到以下三點:重視課前自主學習成果檢驗,注重分組科學性和小組合作,強調數學知識的內化和延伸。
關鍵詞:翻轉課堂;數學教學;小學
翻轉課堂模式又稱之為顛倒課堂模式,學生需要在課前完成對數學知識的學習,需要在課堂上則與教師一起完成協作探究、互動交流、解決困惑等任務。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在翻轉課堂模式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們也因此能夠朝著全面的方向發展。基于此,翻轉課堂模式是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在自己的教學中進行應用的。為了有效發揮翻轉課堂模式的作用,小學數學教師則需要提前對其進行深入研究。
一、重視課前自主學習成果檢驗
當運用翻轉課堂模式的時候,知識的傳授是需要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來完成的。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觀看小學數學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料,初步完成對知識、技能的接受和理解。為了讓學生帶著收獲和困惑走進課堂,即為了讓學生有著較高的自主學習效率,小學數學教師就需要重視課前自主學習成果的檢驗,并且針對檢驗結果來對學生進行獎勵或者懲罰。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帶著壓力進行自主學習,進而讓自己的注意力有所集中。例如:在運用翻轉課堂模式來進行《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這一內容的教學時,筆者需要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時候理解小數加減法的意義,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進行探究。此時筆者就會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有著不同的要求。筆者會在對學生自主學習成果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劃分及格、中等和優秀三個層次。學生只要達到了自己應該達到的層次,筆者就會對其進行獎勵;如果學生因為認真學習而超越了自己所在的層次,筆者就會予以豐厚的獎勵;否則筆者就會對學生進行懲罰。如有些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得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但他們也進行了思考,并將思考的結果體現了出來,筆者仍然會對其進行獎勵。這樣的話,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就能夠有著積極的態度,因為只要認真,獲得獎勵的幾率就會很大。
二、注重分組科學性和小組合作
在課堂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不能一開始就直接為學生答疑解惑,而是需要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交流和討論。此時小學數學教師就需要注重分組的科學性,他們需要結合對學生的檢驗結果以及學生的性格特征等其他因素來對學生進行分組,進而為小組合作活動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除此之外,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督促,促使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提高效率。例如:在進行《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的教學中,筆者通過對學生的檢驗發現,有些學生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掌握更有心得,有的學生則能夠更好地理解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此時筆者就會將兩者分到一個小組中,進而讓他們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當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展開交流和討論時,筆者就會限定時間,并且走下講臺對學生進行督促,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筆者還會讓各小組處于競爭的關系,并且將各個小組成員在交流和討論中的表現作為重要的評判因素。這樣的話,學生就能夠積極地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有著更高的小組合作效率。
三、強調數學知識的內化和延伸
在運用翻轉課堂模式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強調數學知識的內化和延伸。內化過程是讓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知識轉化為屬于自己的能力。教師為了做到這一點,需要為學生提供數學知識的應用機會,促使學生學以致用。延伸的過程就是初始學生不斷地去思考和解決新的問題,教師為了做到這一點,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料,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樣的話,翻轉課堂模式的教學效率也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在進行《小數乘法》這一內容的教學中,當學生掌握了小數乘整數、小數乘小數的計算法則之后,筆者就會為學生設計各種各樣的生活場景,其中都涉及到了小數的計算問題,進而讓學生去對所學的數學知識進行運用,實現知識的內化。除此之外,學生接下來還需要接觸到與小數除法相關的知識,筆者就讓學生總結該節課的學習過程,找出學習的方法,進而為下一階段的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過程中,筆者就可以為學生提供有關小數除法的學習資料,學生就能夠實現對數學知識的延伸,他們也能夠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要想將翻轉課堂模式有效地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還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并不僅限于以上三點內容,如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加生動的視頻;聯合家長的幫助,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等。因而小學數學教師需要不斷地對翻轉課堂模式進行研究,旨在努力發揮其作用,促使學生在小學這一學習數學知識的重要階段奠定堅實的數學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國香.小學數學翻轉課堂的實踐分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7,2(14):101-102.
[2]曾毅.小學數學翻轉課堂的實踐與思考[J].新課程導學,2017(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