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珀 劉鳳 李翠翠 宋西寧
【摘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的顯著特點,本文從機械制造類專業校企合作現狀問題入手,結合企業對制造人才的需求,就高職院校機械制造類專業實習基地建設路徑問題進行研究,實現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推進高職教育的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校企合作 機械制造類 實習基地
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
實習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重要場所,在實訓基地不僅能夠鞏固和完善學生的所學知識,而且還能夠為學生就業提供良好的幫助。目前,學校合作主動性強,企業合作辦學動力較弱,基本停留在為學校提供實習機會、合作培訓員工層面,較深層次的合作普遍程度極低。
(一)學校對企業需求的適應能力仍需加強。因學校資源限制,導致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科目設置、課堂教學等方面與距離企業差距較大,直接影響科學規范的校企合作培養人才體制機制建立。高職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技術服務能力不足,對企業吸引力不強。受教育部人才培養規范限制,高職院校仍需保留系統、完整的課堂理論教學;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缺乏應用性,針對性和專業性;高職院校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與企業實際需求相距甚遠,職業畢業生的后適應能力較弱。基本停留在為學校提供實習機會、合作培訓員工層面,普遍的實現從崗位工作標準對接到學校人才培養與評價標準、企業工作環境對接實訓基地建設,企業崗位工作內容對接實訓課程開發,最終形成科學、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目前仍然是理想。
(二)企業缺乏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企業管理的目標是盈利,也是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動力源泉。如果企業無法從校企合作中直接獲益,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就無法納入企業價值鏈中,企業必然缺乏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的熱情。主要原因是:一是增加企業管理成本。企業安排專人對學生日常、食宿進行管理而形成費用的增加;學生操作不熟悉,導致生產效率低,廢品率高,原材料成本增加。二是加大企業經營風險。學生實習期間發生意外事故的,由企業承擔醫療費或撫恤金等費用。三是影響企業產品的合格率,致使企業聲譽受損。
(三)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仍在實踐摸索過程中。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無法使校企合作成為校企內部發展的一種動力需求。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推動校企合作的效果有限,大多是短期的、不規范的、由情感和關系維系的低層次合作。校企之間缺乏溝通平臺,企業利益缺失,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投資政策等方面缺乏創新和適應性,對校企合作水平有很大影響。
二、校企合作構建高職院校機械制造類專業實習實訓基地途徑探究
高職院校機械制造類專業實習實訓基地是制造類職業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的一種重要環節,在實訓基地不僅能夠鞏固和完善學生的所學知識,而且還能夠為學生之后走向社會就業提供良好的幫助。
(一)通過滿足企業的需求尋找機械制造類實訓基地建設契機
.通過滿足企業對制造人才的需求,夯實英才教育基礎。企業的發展需要從高職院校中汲取人力資源,而實訓基地的建設則是能夠為企業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創造人才。為此,高職院校可以利用企業對學校人力資源的這種需求來吸引企業參與到實訓基地建設中。
2.通過滿足企業對產品研發新技術的需求,引導企業參與高職院校科研成果轉化。企業在加工生產新產品的時候需要對原有的生產技術和工藝進行改造,高職院校可以利用自身師資力量和理論研發基礎來為企業發展服務,向企業轉讓知識產權,利用這種高附加值的服務來引導企業參與到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中。
3.借助企業對人力資源信息的需求,引導企業參與到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企業的發展尤其需要了解市場營銷和機械制造行業人力資源情況。高職院校可通過整合擁有的人力資源來為企業提供豐富的市場信息以此引導企業參與到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中。
(二)利用校企共同的發展期望來打造制造實訓基地
1.利用校企雙方一致的人才質量要求進行制造實訓基地的建設,強化通才培育。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與此同時企業充足的基礎性技能型的人才來保障自身基本的發展。《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全面推廣的育人模式,進一步優化和提升雙主體育人方案是一種捷徑,強化有特色的育人模式,拓寬校企合作的維度;是進行通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礎。
2.利用企業需要社會知名度及引其參與到實訓地基的建設中。社會民眾的信任和支持是企業能否穩定發展的重要根本,如果企業的發展得不到民眾和市場的認可,企業的發展將會是如履薄冰。在校企合作支持實訓基地建設的過程中,學校和政府部門會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來向社會宣傳樂于為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企業,提升企業在社會范圍內的影響力。
3.借助企業需要社會信息的支持吸引其參與到實訓地基的建設中。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需要開展較大規模的市場調查研究,而這些信息的獲取依賴社會大眾。政府和社會組織可以利用企業所需的社會資源為他們提供市場信息,吸引他們參與培訓基金的建設。
(三)打造企業和高職院校發展銜接通道。第一,借助政府部門部門打造企業和高職院校發展銜接通道。企業的發展需要繳納各種稅收,接受政府部門的管理。企業在和高聊曉校共同打造實訓基地之后,學校可以向政府部門提出減免企業發展稅費的請求。第二,借助行業協會部門打造企業和高職院校發展銜接通道。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參與到行業協會中來建立自身和企業發展的聯系。第三,借助機械制造類“職教集團”打造企業和高職院校發展銜接通道。促進校企雙方合作維度加深,實現校企利益最大化。
結束語:基于校企雙方共同發展需求基礎上進行的機械制造類實訓基地建設對不僅僅機械制造類專業通才和英才意義重大,更對企業未來發展戰略起決定性作用,建立“深度融合、互利共贏”的長效合作機制是校企合作的必然要求。這要求高職院校全面分析企業發展需求心理,積極帶動政府、社會資源吸引企業參與到實訓基地的打造中,合作打造通才、英才培育,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方勵筠.對高職院校會計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長江叢刊,2018,000(010):267.
[2]項盛榮.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途徑研究--以電子產品制造專業為例[J].當代職業教育,2015: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