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核心素養作為數學教學工作中最為核心的問題,它反映的是學生對數學知識更深層次理解、掌握的能力,為了讓學生具備這種能力,需要老師在數學常規教學基礎上,不斷的引導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對學生以后的學習發展起到積極影響。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學教學;理解力
我國當前正在推行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對小學生所需具備的數學能力做出如下規定:小學生需要具備數感、幾何直觀、空間觀念、符號意識、運算及推理等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呢?我認為需要聚焦以下幾點:
一、關注學生的認知起點,為理解而教
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能死板地將知識傳授給同學,必須要認識到學生理解能力與知識之間的關系。
如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上冊“分數的再認識(二)——分餅”的教學中,教材給出了這樣一幅情境圖(如圖1)。
面對學生的想法,我及時調整,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展臺。
1.認為“每人分得”的為甲組,認為“每人分得”的為乙組,認為“每人分得1”的為丙組,請大家選擇自己的陣營。
2.各組隊員共同商討,拿出證明觀點正確的有效證據,并找到反駁他組答案的理由。
3.自由辯論,找到各組的聯系和區別。
在和學生溝通的過程中,有些較為機靈的同學發現了在本課中所出現的兩個數字與其實所表達的數據大小是相同的,一個是屬于濃縮之后的,而另一個是展開來的,在這種形勢之后老師就可以順勢引導,直接挑明它們其實就是一樣的,然后請學生在課后聯系生活例子進行證明。
同時,參與此次活動的丙組同學,也指出其最后經過實踐的驗證發現4名同學平分5張餅,則最后每人所得到的并不是小于1的數,而是超過1才對。
在不斷的爭辯中,學生不難發現和1所表達意義的不同,而這個發現雖然不是本課時的主要學習目標,卻是他們對分數本質作的一次極為深刻的剖析。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形成共同認識的基礎上,再對類似知識進行進一步深入的了解,使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加全面。
二、深度加工所學知識,為思維發展而教
由于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正是思維非常敏捷的時期,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會非常新穎,故在數學教學當中老師應利用其敏捷的思考方式,加以引導使數學教學的開展更加流暢。
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有一個數學概念是學生們容易混淆和迷惑的,那就是在幾何知識的學習中對于面積的理解。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球體,它的表面就并不是平面的,如果老師向學生發問它是否有自己的表面積呢?在這個時候老師就需要結合實際例子為大家講解關于物體的面積的概念和知識。老師可以拿來一個和球體類似的水果,比如桔子,它不但形狀類似而且還可以剝開并展開,這非常有利于大家的理解。
在這個知識的講解當中,不僅能讓大家對這個概念有更清楚的掌握,最重要的是讓大家在內心深處對新的數學概念有一個更深層次的體會。因為小學階段在認識和講解面積時都局限于平面的圖形,而真正學習球體等這種空間立體圖形的表面積需要到高中階段才開始接觸。所以在此時對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主要就是讓大家對這個概念有一個初步了解,這可以促使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當中受到啟發,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從而為他們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力求讓知識結構化,為學得簡單且系統而教
在數學教學當中同時要合理運用事物教學,避免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過多的受到具體事物的影響。一般引入生動形象的事物來幫助理解,都是在數學教學的初級階段,一旦上升到較為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中期階段,就要采用更為抽象的數學概念來開展教學。這樣有利于學生的知識面更加的系統、全面。
為了提高學生在數學結構化的理解能力,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體系,使得他們對有關概念和知識的掌握更加牢固。
結束語:
我們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是一個長時間循序漸進的過程,絕非短時間能夠達到的。為了提升小學階段學生理解和認知能力,教師需要將原來抽象的東西用形象的、直觀的東西展現出來,讓孩子們感受到它的樂趣,并從內心深處喜愛上它,然后才能一步步的創造學習氛圍,逐漸培養起初級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王丹丹.核心素養視角下的數學教學[J].小學科學(教師版),2020,(1):99.
[2]林春梅.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教育界,2020,(1):33-34.
[3]曹傳展.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J].魅力中國,2019,(49):411-412.
作者簡介:鄭珊珊(1994.3.9)女,吉林省白山市臨江市人,研究生,北華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學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