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秋萍
摘? 要:如今,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社會各領域對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及標準,而小學階段教育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及思維方式的重要階段,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問題解決能力是主要任務。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應作為教學工作重點。
關鍵詞:解決問題能力;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
引言:
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小學數學老師大多沒有認識到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并沒有針對性的措施來進行對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六年級學生,面臨小升初考試,六年級數學老師更多的是教給他們解題方式,甚至是解題的套路和模板。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與分數的提高并不是相對立的,通過科學有效的落實,對于提高數學成績和學習能力是事半功倍、效果驚人的。
一、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講授相關的數學知識,往往只將關注點放在學生有沒有理解、是否學會教授的知識,從而忽略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學習知識時往往會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只為答對試卷中所提到的知識點。數學這門學科的特點就是邏輯性特別強,學生在進行學習時需要具備很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面對各式各樣的數學問題,不僅只是套用公式那么簡單,公式在不同情況中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順序,以及面對數學問題最開始需要構建的解題思路才是解題關鍵。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其學習質量。
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其自身的數學專業性和綜合素養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習慣。然而,部分教師受傳統應試教學思想的影響,過于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數學素養的培養。教師一味地滿堂灌、填鴨式的被動式教學,讓學生喪失了主動進行解題的能力。學生的思維被教師牽制,自主思考的能力被限制,長此以往學生無法養成一個良好的解題習慣。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解決問題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錯誤地把自己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忽視了學生的訴求,沒有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造成長期的課堂角色顛倒現象。要盡早扭正這一觀念,把學生放在主體,教師在課堂上只扮演學習的引導者和輔助者,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可以及時出現,在學生不需要的時候默默站在身后,這樣的教師定位才是正確的。我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學生,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就應該在課堂上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學生自己,讓他們通過自我思考、小組學習等方式,學習書中的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合作、學會溝通、學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學習不是自私的,只有把自己置身于集體之中,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所以要教師教育學生決不能在學習上有任何“自私”的想法。
(二)注重聯系生活實際
小學數學的一個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要將所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生活中去。數學從生活中來,也必然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這樣,學生學到的數學知識才不是空洞的,學生才能真正覺得數學有用,覺得數學是一門值得學好的學科。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講授基本的知識外,還要盡可能地將數學和生活知識聯系起來,例如學習了“時分秒”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回家看一看自己家里的表,表示的是幾點鐘,去親自觀察五分鐘,看看時針、分針、秒針分別是怎樣運作的,是不是真的和學到的知識一樣。在學習了“百分數”之后,可以去超市看一看各種商品的成分表,了解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有了一個詳細的了解,才會真正樹立起數學學習的興趣,才能真正愿意學好數學,用好數學。
(三)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
在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中,教師主要所面臨的困難就是學生年齡因素的限制,學生思維層面較為淺顯,無法更為深入地思考問題。因此,教師在思考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策略時,必須要學會換位思考,明確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存在的困難,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老師在講解三角形穩定性的課程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沒有直接接觸過和三角形有關的東西,也沒有講過這個知識點。同時,三角形在生活中,不是以一個平面三角形存在的,而是立體的三角形,學生不能把數學模型和實際生活中的三角形進行對比,不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所以,老師需要準備三角形的模型,讓學生自己感受,通過多維度數學角度方式,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比如,老師在講解圖形的運動內容時,應該根據不同圖形進行劃分,不同的圖形在運動的過程中,形成的立體圖形也不同,這就需要學生有一個立體空間思維模式的概念,這也是培養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主要方式。
(四)課后總結,歸納提升
真相只有一個,答案也只有一個,但破案手段很多,解題方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種。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面臨小升初的考試,許多教師往往會教給他們“提分寶典——解題套路和技巧”,只有遇到這類題就可以直接套用模板。不能否認總結規律也十分重要,但不能太過于肯定。只有一種套路往往會封殺學生的其他解題方法,限制他們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的同時,也會使他們喪失對通過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追求,這樣對解題提分尚有風險,更無法起到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的作用。因此課后要及時總結,肯定學生不同的解題思路,引發學生不同的思考,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解決問題是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關注的焦點,也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新課改環境下,為了實現預期教學目標,教師不僅要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而且要在整合以往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為學生尋找正確的解題思路與訓練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豐富低年級解決問題教學的內容與形式。
參考文獻:
[1]韓華方.基于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教育[J].華夏教師,2018(36):45.
[2]劉輝.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J].中國教師,2018(S2):5.
[3]李有林.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策略[J].理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8(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