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摘?要】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人民逐漸開啟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以提高做事的效率就成為當代人的共同的追求。基于此,作為新時代下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根據自身所從事職業的角度以及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思索如何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效率。在新課程改革發展的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創新教學策略,為學生的進步與發展增添一份力量。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而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其學習積極性不高自然會使得課堂教學效率較低。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并不完全在于學生,極大可能性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出現了偏差,畢竟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而學生是被引導者。基于此,新時代下的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新課改背景下主動學習新的教育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學思想,以足夠優質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實現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進步發展。下面,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提出幾點建議。
一、融入生活元素,培養學生應用意識
生活元素理應出現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因為數學知識終究是從生活中所提煉得來的。而將教學活動與現實生活做有機融合也是新課改教育背景下對教師提出的教學要求,更是教師本身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懂得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助力學生發現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使學生以充足的學習動力融入課堂學習中去,主動獲取有價值的數學知識,達到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認識千克》這一節時,首先,筆者對學生說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見到紅棗這一物品。假如讓你去商店買紅棗,你認為買多少合適呢?”說著,筆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紅棗,與學生一起進行了稱量,從而引導學生觀察了秤面,幫助學生初步認識了千克。然后,筆者對學生介紹了秤面,對學生說道:“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見稱量物體的情形。如果稱量某種物體時,秤面上的指針指著1,就表示這個物體重1千克,如果指著2,就表示這個物體重2千克。以此類推。”之后,筆者為了檢驗學生對1千克概念的理解,帶領學生經歷了掂1千克大米和稱1千克大米的過程,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有了對千克的進一步認識。最后,筆者通過板書的方式,引導學生整理了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對學生強調了要在實踐生活中感受1千克物體的輕重,認識千克,進而組織學生之間相互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對生活的幫助。這樣,筆者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使學生認識到了數學和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關系,幫助學生建立了千克的質量概念,切實達到了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目的。
二、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學習自信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育資源極為匱乏,因此大多數教師采用的是照本宣科式的錯誤教學策略,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消磨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讓不少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產生了厭倦的情緒。但在新時期的教育環境下,信息技術的出現豐富了教育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學時期枯燥的課堂氛圍。基于此,新時代下的小學數學教師要懂得利用信息技術,創造充滿生機的課堂環境,改變學生認為數學難學的消極態度,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從而提升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平移和旋轉》這一節時,首先,筆者利用信息技術,依次出示了火車、電梯和國旗運動的畫面,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共同特點。學生很快得出了這三個運動都是沿著直線的運動。由此,筆者對學生說道:“以上的運動畫面,我們都可以看成是平移。”從而幫助學生認識了平移。然后,筆者又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了電風扇葉片、螺旋槳和鐘鳴指針的運動,同樣讓學生思考這些運動的特點,從而為學生介紹了旋轉現象。之后,筆者為了加深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的印象,進一步體會平移和旋轉的特點,引導學生學習了如何在方格紙上畫平移后的圖像,帶領學生學做了轉盤。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作了系統性的歸納和總結,組織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畫面,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在濃厚興趣的推動作用下使學生增強了學習數學知識的自信心,從而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實現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因為數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一門學科,而問題則是培養學生這兩方面能力的關鍵性依托。若是教師應用到課堂上的問題情境過難或過多,將會打擊學生的探究興趣。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合理創設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再以有效引導幫助學生獲得成功解決問題的體驗,助力學生養成自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幫助教師完成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任務。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可能性》這一節時,首先,筆者對學生提出了做摸球游戲活動的建議,得到了學生的強烈響應,進而對學生明確了游戲活動的要求,對學生提問道:“在摸球之前,大家能不能確定摸出什么顏色的球?第幾次摸到什么顏色的球?”從而使學生產生了思考,在黑板上寫下了“不確定”三個字。然后,筆者在摸球過程中就摸球結果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探究了可能性的大小。之后,筆者以撲克牌為背景,設計問題情境,要求學生自行進入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依據學生的解題結果做了知識反饋,幫助學生認識了一定和不可能,使學生充分掌握了“可能性”。最后,筆者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作答,幫助學生理解了可能性即為不確定事件,而一定和不可能代表了確定事件,并組織學生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筆者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了探究數學知識的強烈欲望,且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良好習慣,提升了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數學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門非常有價值的工具學科。若想讓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有所提升,教師必須以有效的教學策略作為輔助,以上三點僅僅是眾多有效教學策略的一部分,更多的有效教學策略還需要不斷探究。基于此,作為新時代下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萬萬不能再固步自封,而是要在課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更新教學思想,創新教學策略,從而使學生數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愈來愈強,不斷提高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趙迎潮.新課標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教學初探[J].才智,2017(10).
[2]王紅娥.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7(4).
[3]張承義.新課改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策略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