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摘要】老師教讀古典詩文時應放手讓學生自主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古詩文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讓他們能自然而然地獲得思想的啟迪,收獲美的熏陶和感染,提升深層次的審美意趣。
【關鍵詞】朗讀;品位;美;能力;自信
古詩詞承載幾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是炎黃子孫成長的寶貴精神養料。它們擔負起敘事言情,傳承泱泱華夏厚重底蘊文化的重任,歷經幾千年的洗禮卻依然熠熠生輝。統編教材中的古詩文,比原來版本的數量有大幅度增加,整個小學六年共選有古詩文124篇,面對越來越多的古詩文,我們的教學重點應該落在哪里呢?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要在指導學生感知、咀嚼、體會、感悟和創新上下足功夫,放手讓學生自主誦讀,從整體上去感知古詩文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讓他們能自然而然地獲得屬于他們思想的啟迪,收獲屬于他們自己的美的熏陶和感染,提升高層次的審美意趣。
俗話說:“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不讀不知其美。”我們怎樣落實古詩文教學中的“讀”呢?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經驗談談相關做法。
一、“讀”出品味來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仁、義、禮、智、信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發展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都離不開一個字——“讀”。“讀”讓我們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豐厚博大。“讀”讓我們汲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深的智慧,從而關注他們現在所生活的時代的文化生活特色,尊重個性化的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不被流行的低俗文化所左右,高筑自己的精神防御堡壘,堅守住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提高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品味和文化品位。
蘇軾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了,課文的內容才真正被學生理解了,作者要表達的感情也能有個性化的體悟。學生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真正達到了文入其聲,意入其心的效果,學生們讀著讀著,就對古詩文的品味豐厚了,他們的文化品位就高了。比如,品味朱熹的《春日》中“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意境,品味這種無邊光景的色彩美,于是,春天的意象就會在他們的心目中定格一個小小的空間,裝下這美美的自己品出來的味道。
二、“讀”出美感來
每一篇流傳下來的古詩文,字里行間都浸潤著美的元素,都孕育著作者美的情懷和美的靈感,再通過學生們聲情并茂地大聲朗讀,就可以將作品中原生態的美還原出來。或字正腔圓,或鏗鏘有力,或婉約柔美。在音、聲、情中融入自己的靈魂,構建屬于自己的精神堡壘。名篇佳作的音韻美、節奏美、氣勢美、自然美、人格美、和諧美,在誦讀中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1.王維《山居秋暝》。在誦讀中,雨后秋涼,松間明月,石上清泉等美麗的畫面,我們能從中體會到作者以自然美來表現的人格美和社會美。
2.王維《鳥鳴澗》。我們能體會到詩人內心的閑靜美,更突出了人與自然的融合的美。
3.張志和《漁歌子》。我們從誦讀中體會到的是漁父與自然的另一種和諧美。
4.陶淵明《飲酒》。我們讀出了作者表達的自然之美與作者的心意之美的完美融合。
5.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我們讀出了詩境的大氣磅礴,讀出了紅軍在困難面前的樂觀主義精神。
6.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給予我們對人生意義的更深的感悟,把人生的終極美好意義體現得淋漓盡致。
三、“讀”出能力來
學生的能力培養,一定是在反復的實踐當中,不斷地自我實踐、自我體悟中才能形成真正的能力。學習意蘊豐厚的古詩文,朗讀是關鍵。只有反復朗讀,文本的內容才能了然于胸,才能前后貫通,渾然一體,真正領悟文本,對文本的情感的深刻體悟才有發言權。一味接受老師的講解,他們的發言也只是配合老師的標準答案而生發的。在古詩文教學課堂中,筆者把朗讀作為基本的教學環節與對文本的賞析結合起來,恰當地安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落實它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核心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古詩文鑒賞能力。
我們在古詩文教學中,通過讀,讓學生領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領略作品的韻味意境,體會作品的語言藝術。久久為功,學生們就會積累大量的優美的語言材料并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潛移默化中熟稔詞語、貫通語法、規律修辭,靈敏語感、提升能力。
讀,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日常的作文當中,他們能夠駕輕就熟地運用古詩名句。比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黑發不知勤學早”等等美句。這些句子就像像一朵朵美麗的小花一樣點綴在學生們的作文中,為文章增添一抹亮色。最讓筆者感動的是一名學生在《釣魚的啟示》讀后感中,出現了“莫顯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這句話,這樣蘊含著深刻哲理的句子能被他們靈活運用了。筆者想,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不是很好地落實了嗎?
一“讀”解千愁,古詩文是凝練的語言藝術,內涵極其豐富,需要反復朗讀,才能了解其意、體會其情、領略其境,也才能見其人、觀其色、聞其聲,悟其理,會其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合理地安排師生之間合作共讀一首詩,變換不同的方式入情入境的讀,這樣就可以有梯度的調節課堂教學節奏,也能從多角度提升學生們的解讀古詩文的能力。
在教學《七律·長征》時,筆者這樣完成了詩歌結構的解讀:首先,詩歌的首聯是總起句,尾聯是總結句,我們就反復把這兩句讀完再請學生回答它們的在文章中的作用。然后,我們再把詩歌中間分述的語句反復朗讀,學生們也能一一說出都分述了哪些內容。整首詩歌的總分總的結構在朗讀中就完成了。經常這樣訓練,學生們就會把學到的經驗進行遷移去分析別的文章,他們自行解讀文本的能力就在朗讀中完成了。
四、“讀”出自信心來
充滿能量的古詩文內容具有凈化靈魂,陶冶情操,提升自信的功效。在老師的引領下,他們朗讀得多了,音聲傳情,情感豐富了,對事物的認知就不單一了,學習語文的自信心也就不會缺乏了。
《少年中國說》這篇大氣磅礴的散文,文章層層遞進的民族責任感、民族自信心,在學生們的一遍又一遍高亢的朗讀聲中得到了升華。從他們的讀后感中筆者看到了他們滿滿的自信,哪怕是一件小小的打掃衛生的事情也得把它干漂亮。多么好的意境,多么好的感悟,多么深刻的理解,學生們的生活自信,學習的自信就有源頭活水了。
那些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人生命參與并流傳不衰的古典精品,那些融匯凝聚在詩中的智慧、風骨、操守、意境等通過“讀”,會像空氣一樣不露痕跡地從學生的聲音中滲入到血脈中,并根植于他們的生命之中,裝扮他們的精神家園,同時也將成為他們建構自己人生信念的重要資源。因此,我們的古詩文課堂就要“讀”樹一幟。
[本文系惠州市教育科研2019年度教育科研一般項目“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古詩文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19hzkt315)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陸恕.主題閱讀教學策略[M].開明出版社,2014.
[2]溫儒敏.部編教材的七個創新點[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12b5950102zgc5.html.
[3]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b26c8d30102yj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