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菲
摘 ?要:小學數學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更具抽象性和思維性,因此學生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需要在頭腦中想象出一個畫面,這不僅要用到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還需要學生具備邏輯思維能力,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而應用題的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必學的課程之一。那么,作為教師如何才能有效地解決學生在應用題作答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呢?就是本文接下來將要討論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情境創設;審題技能;勤練習題
在小學數學課程中,應用題占很大部分,也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學生應用題答題能力的提高不僅代表了其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不斷探索更好的教學方式,創新教學實踐,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力求提高每個學生的應用題解決能力。
一、情境創設教學
抽象思維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但也是數學學習中需要用到的必備技能。這就要求教師不斷調整新的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的抵觸心理。創設教學情境便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題目,不但改變了學生對于數學的畏懼心理,還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入實際生活例子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聽課興趣,讓學生輪番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豐富學生的解題思路,是應用題教學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授“表內乘法”時,我不會單純地向學生提問“某個數字乘以某個數字是多少”,而是把題目設計成學生在生活中經常遇見的熟悉場景:“比如,你和媽媽一起去買水果,發現水果店有4排西瓜,一排6袋,請問該店一共有多少袋西瓜?”有些更復雜的應用題我會直接在上課時利用數學道具或者題目中出現的真實事物為學生們展示出來,給其以更直觀的視覺沖擊,從而使得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其實數學應用題經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看似復雜的問題,通過結合學生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審題后有一個從抽象思維到具象畫面的過程,鍛煉學生的審題技能和思維邏輯能力,從而讓學生得出正確的解決方法。
二、提高學生審題技能
審題是解題的第一步,但是有些小學生對于應用題的學習不夠細心,不能做到認真審題,也不愛動腦思考題目在問什么,應該從哪方面開始解答問題。有的小學生甚至在解答應用題時,遇到一點困難就選擇避開,以至于對應用題產生畏懼心理,薄弱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不到改善。作為教師要設法站在學生的角度加強對于學生的思維訓練,讓學生的審題技能得以提高,只有弄明白題目問的到底是什么,該利用哪個公式去解答題目,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例如,在教授關于“有余數的除法”的應用題時,題目是“已知小明有10塊錢,一支鋼筆3塊錢,小明買了3支鋼筆,應該找回多少元?”我會先教給學生如何開始審題,因為該題目所用語言有些是數學術語,與生活中的語言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甚至題目繁瑣冗長,還具有抽象的特點,對于學生真正弄懂它要問的是什么,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我會先向學生提問:“那么這道題主要考查的是課本中的哪一部分呢?”學生在踴躍回答的過程中會有一個大致的解題方向即題目考查的是怎樣計算得出余數,再教會學生通過“簡寫”或者“利用通俗語言改寫”的方法羅列出解答題目所必需的條件是“10元”和“3支鋼筆”,抓住關鍵字眼“找錢”,就能找到解題思路,從而正確地解答題目。
三、培養學生勤加練習的習慣
數學教學更注重的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學生愛動腦,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興趣,是教師進行教學實踐探索的目的所在,學會解題方法固然重要,但是還是要加強實踐練習才能夠提高技能。作為教師在教會學生方法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展開不同類型的應用題練習,可以分為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課堂練習時,教師可以知道學生還存在哪些容易出錯的地方,及時給予糾正,還可以適當為學生留些課后習題作業,以鞏固所學知識,加深記憶。
例如,在教授完“克和千克”后,我會出一些相關的應用題以供學生練習,通過在講解題目過程中利用黑板演算和提問的方式,不但可以及時掌握全體學生的解題進程,還可以鞏固基礎知識。緊接著,我會設計與該題目相關的多樣式練習,或者設計一些靈活變換題目內容或者補充題目條件來鍛煉學生的動腦能力,既可以集中學生注意力,又使課堂練習能夠獲得實效,從而讓學生在練習的題目中獲得成就感,達到有效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簡單地學會基本知識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才是符合現代教育新教學目標的方法。
總之,數學是有趣且有用的,小學數學的應用題教學不僅是對學生專業數學知識的實踐,還是對學生思維邏輯能力的培養,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情境創設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教會學生如何提高審題分析能力,還可以通過加強對學生的習題練習以鞏固知識,讓學生積極探索新方法,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戴海霞.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分析[J].人生十六七,2016(35).
[2]邵桂明.試論如何進行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6(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