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翠
摘 ?要: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表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因此,人的認識由對外界事物的感知發展成為抽象思維的整個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的實際上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切記要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面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學習的能力,成功地引導學生主動地融入到對知識的學習中來,要給所有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權利,使學生有表現和發揮的機會,掌握主動學習的動力和能力,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主動發展,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再獲取新的參與機會,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教育原則和理念。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育的改革正在不斷的深入開展,教師的教學理念普遍得到了改觀,教師已經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逐漸接受并認識到了“教學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表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因此,人的認識由對外界事物的感知發展成為抽象思維的整個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的實際上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切記要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全面地發揮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學習的能力,成功地引導學生主動地融入到對知識的學習中來,要給所有的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權利,使學生有表現和發揮的機會,掌握主動學習的動力和能力,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主動發展,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再獲取新的參與機會,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的教育原則和理念。那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性的參與,充分發揮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呢?
一、讓學生實施操作
相關研究表明:活動才是兒童學習最根本的途徑,對于兒童來說,活動是聯系主客觀的一座橋梁,是兒童認識發展的直接源動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直觀的操作,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來,實施操作的過程。
例如:在教授“圓的周長”這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學生復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提出以下問題:“圓的周長應該怎樣計算?”再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采用把不同大小的圓在直尺上滾動的方法,讓學生親自測量出圓的周長,并讓學生對圓的周長和圓的直徑進行比較,找出兩者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圓的周長是這個圓的直徑的3倍多這一規律。當學生知道這個規律就是圓周率的時候,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與樂趣所在。就是這樣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把課堂的氛圍由過去的教師當“演員”、學生是“觀眾”的情況,變成了讓教師當“導演”,而學生進行實際“表演”和參與的氛圍,真正地實現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作用。
二、讓學生發現問題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這是著名的數學家波利亞的觀點。因此,為了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自己去發現新的問題、主動探尋新的知識,在自動尋求的過程中發現科學原理,掌握探索知識的方法,體驗到成功的價值感和成就感,激發學習熱愛參與主動學習的內在驅力。
例如:在教授“圓錐的體積”這節課時,教師可以把全班學生分成四人一組,并給每組學生提供水槽、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學具各一個,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和測量,發現圓柱和圓錐的相同的特點,得出它們是等底等高的結論。然后,再讓學生將圓錐盛滿水,將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柱中,觀測要經過幾次,才能將圓柱倒滿;再用圓柱盛滿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圓錐中,觀察需要幾次才把水倒空。經過這樣的實驗過程,學生都發現了什么?學生會得出“圓錐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的結論。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由來,還能讓學生獲得探索知識的方法,加強了學生求知的興趣和能力。
三、讓學生展開思考
學生在發現問題時會產生自己的看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鼓勵學生針對問題展開積極的思考,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
例如:在教授“較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這節課時,在進行鞏固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道問題:“一本書共240頁,小麗第一天看了全書的,第二天看了全書的,______?”讓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再進行解答。學生經過思考后,可能會提出:“第一天看了多少頁?第二天看了多少頁?兩天一共看了多少頁?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多少頁?還剩多少頁沒有看?”等等類似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經過思考掌握知識,主動地進行學習。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在獨立思考方面遇到困難,教師一定不要采取“端現成的飯給學生吃”的方式,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直接告訴給學生,要對問題進行設計,讓進行思考,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思考性的指導,讓學生在思考中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最終得出問題的答案。
四、讓學生參與討論
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主動探索知識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在學習教材的重點內容時,要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做到積極參與、暢所欲言,敢于發表個人意見,互相交流學習,充分地活躍課堂氣氛,發動學生的集體智慧,鼓勵學生合作學習,促進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促進學生進行知識的發展和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學習“梯形的認識”這節課時,當得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的結論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這里的‘只字可以去掉嗎?”“‘四邊形不要可以嗎?為什么?”讓學生分組進行交流,學生可能會說:“‘只字去掉,變成了‘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那么,長方形和正方形也有一組對邊平行,但它們不是梯形。”或者說:“如果把‘四邊形去掉就變成了‘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圖形叫做梯形,而五邊形和六邊形等等也有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情況,但五邊形和六邊形不是梯形嗎。”經過這樣的交流和討論,使學生認識到:梯形概念里的“只”字和“四邊形”都不能去掉。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并且在討論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學習精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的引導對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來進行大綱和教材和研究,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和動口的能力,讓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切實地掌握學習的方法,具備學習的能力,把學生培養成創造型和開拓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李緒旭.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J]. 教育藝術,2013.
[2] 陳新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探析[J]. 小學教學參考,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