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元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校體育教學的理念以及方式均發生一定的改變。本文即是在闡述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關系的基礎上,從樹立訓練發展理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大體育設施投入以及優化體育教學方法四個方面,對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協調發展的具體措施進行闡述,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高校體育;體育教學;運動訓練;協調發展
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同屬于是高校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其中體育教學重點影響的是高校體育學生對體育知識的掌握,而運動鍛煉則是影響重點影響學生對體育技能的掌握和身體素質的提升,兩者的側重方向不同,但是同屬于高校體育教學的方向和目標。然而,當今諸多高校老師卻并沒有注意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而是分開獨立教學,反而不利于高校整體體育教學工作的整體開展。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針對高校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的協調發展進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現綜述如下。
一、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關系
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同屬于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開展的重要內容,二者之間呈現出相輔相成和相互促進的作用關系。具體而言,體育教學能夠重點提升學生對體育知識以及相關技能動作要領的原理掌握,而運動訓練則是通過實踐鍛煉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體育知識的學習和理解,并且通過體育運動訓練還能夠提高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并且提升高校學生們的體育素養,這對于保證體育教學的整體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其次,體育老師在開展體育教學工作時,其要注意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之間的先后順序,即教學在前,運動訓練在后,這是保證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結合教學的重要基礎,只要保證二者之間的良好協調作用關系,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才能夠得以有效開展。
二、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協調發展的具體措施
1.樹立訓練發展理念
正所謂“心之所向,素履所往”,高校體育老師在開展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協調發展之前,其首先需要樹立訓練發展的理念。因為只有樹立訓練發展的理念,高校體育老師才能夠有意識的將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相結合,其也才能夠更好地開展相關教學工作。當然,樹立訓練發展的理念并不僅是一種思維認知,而是要對其建立正確的深入認識,否則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協調發展教學也難以起到預期的效果。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正所謂“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保證體育教學以及運動訓練的基礎,同時也是靈魂指導,對此,高校需要特別注重加強學生師資隊伍的建設。首先,高校在吸納體育老師之前,其不僅要注重體育老師自身的知識水平和運動能力,同時還要重點考核體育老師的教學能力以及德育素養,三者缺一不可。因為體育老師只有具備較高的專業水準,其才能夠將自身所學傳遞給學生,而體育老師只有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其才能夠保證知識以及技能傳輸的效果和質量。當然,體育老師自身的素養水平也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為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認知不再僅局限于知識水平和能力,其更加關注人才的思想品德。而高校體育老師如果自身的德育素養不佳,則其也就難以培養出品質優異的學生。
3.加大體育設施投入
體育設施是保證體育運動訓練的專屬器材,這是開展體育運動訓練的基礎。對此,高校不僅需要制備齊全的體育設施器材,以供體育學生進行運動訓練和日常休閑娛樂,同時還要加大體育設施投入,保證學生能夠同時運用各項體育教材設施進行鍛煉,而不是需要學生排隊練習。其次,加大體育設施的投入還需要高校引入新型的科學體育運動訓練器械,這既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開展體育運動訓練教學,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證學生們的運動訓練安全,如此既能保證學生們的教學效果,又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健康鍛煉,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們的體育運動訓練積極性,進而保證體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4.優化體育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高校體育老師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體育老師在開展具體的教學工作時,其需要提前進行教學規劃設計,并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比如情境創設教學、問題引導教學、小組合作教學等,這些不同教學方法的運用對于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當然,不同教學方法的側重點不同,體育老師需要根據具體教學工作的開展而分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保證學生最大化的吸收教學內容,提升訓練效果。
總而言之,高校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的協調發展并不是一件簡單、輕松的事情,其不僅需要高校體育老師樹立協調發展的理念,進而在此理念的基礎上,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從而既保證學生體育知識學習的效果,同時又保證學生體育訓練的效果。其次,為了保證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協調發展,高校也需要為學生物色優質的教學老師,加強高校師資隊伍的建設,這是確保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有效開展的關鍵。其三,高校還需要加大體育設施投入,以為學生體育訓練教學提供基礎條件。唯此,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協調發展才能得以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馮輝.高校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的協調發展[J].中國農村教育,2019(35):30-31.
[2]周洪福.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協調發展路徑探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12):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