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澤瓊
摘 ?要:組成核心素養的六大核心內容中,責任擔當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責任擔當包含了對社會責任、國家認同以及國際理解等相關內容,在小學教學的具體表現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增進學生對中國國情歷史的客觀理解,并高度的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主動地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當中自覺地捍衛國家的尊嚴。學生對于這些內容的了解和學習有助于學生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并主動推動社會向前進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責任擔當
引言:
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要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中,提升學生的責任擔當素養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教學任務。當前,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中,更是得到了空前的關注。要想在小學教學過程中更好的實現這一教學目標,要求教師自身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深度的探究和分析所需要開展的教學內容,確保教學方法更多的適應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讓學生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責任的重要性,并通過教學的不斷深入展開逐步增強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從而推動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一、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容構成來源于生活,而且學習這門學科就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從而開展生活化的教學,不僅可以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知識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對于幫助學生提升責任擔當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要想滲透責任擔當意識開展生活化教學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在小學三年級學習《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講課環節組織學生尋找生活中存在的規則,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談一談這些規則設定的目的是什么,如果這些規則消失了我們的生活會發生什么樣的改變,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使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規則的意義,讓學生明白生活中存在的規則對我們來說雖然是一種束縛,但也是無形中的保護,理解規則與自由兩者的關系,從而對規則有一個更為全面客觀的了解。而且,開展生活化教學還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學會主動承擔社會賦予我們的責任并履行相應的義務,逐步提高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從而實現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創設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
要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確保責任擔當的有效滲透,教師一定要在傳輸道德與法治的知識教育時著重冊側重講解責任擔當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在進行道德與法治的課程學習過程中不斷的提高自身修養,可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便于給學生提供更為具體的示范,培養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動機、良好的道德思想、引導學生用積極向上的狀態投入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當中去。比如,在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的課本學習中《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一課中為了加深學生保護與傳承民間藝術的自覺性,教師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構建一個具體的民間藝術場景,并安排學生分角色扮演。比如,在民間藝術文化分享的藝術節上面,小明正在認真地欣賞土家族帶來的傳統擺手舞表演時,聽到旁邊的小朋友對同伴說:“哈哈,他們的動作太奇怪了,這能被稱為舞蹈嗎?”這時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對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進行猜測續寫,并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示出來,可以采取比賽的形式比一比哪個人想的創意最為獨特。通過具體的情境創設不但可以端正學生對藝術的欣賞態度,還能促進學生對民間藝術的喜愛增加認同感,讓學生對民間藝術背后的故事更能感同身受,樹立繼承和發揚民間藝術的偉大理想。進而提供按學生的責任感,從而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有效滲透。
三、開展實踐活動,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滲透責任擔當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不同事情的發生。為了保證責任擔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滲透,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實際內容去設計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得學生在現實的實踐操作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為學生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更好的建設社會、服務社會打好根基。比如,在小學六年級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講到《探訪古代文明》一課時,教師可以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講解之后給學生布置額外的課后探究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下的剩余時間通過互聯網等手段收集早期文明在其他方面做出的貢獻,比如醫學、數學、建筑、文學等方面,并將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制成文化手冊,在課上進行手冊展示比一比那個學生制作的手冊內容更為豐富。通過學生主動收集的過程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幫助學生進一步的感受古代文明成就,感受古代勞動者的智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在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有助于幫助其養成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的習慣,提升收集知識的成就感,促進學生責任擔當素質的培養。
結束語:
歸根結底,為了促使責任擔當素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得到更好的滲透,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要用創新的理論觀念去對待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任務,不斷地優化改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責任感,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學生能夠真正的成為社會注意的接班人,最終實現教育素質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魏金珠.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學周刊,2020(30):67-68.
[2]陳彥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感恩與責任意識的策略[J].新課程,2020(4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