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高校強調應用性、技術性和實踐性,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夠直接適應企業崗位需求,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現代“師徒制”的培養模式是在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技能的培養,這與應用型高校的培養目標不謀而合。本文通過分析現代“師徒制”與傳統“師徒制”的異同點,總結現代“師徒制”的優勢,從現代“師徒制”的角度切入,探討現代“師徒制”對應用型高校的作用和啟示。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現代“師徒制”? 實踐能力
一、現代“師徒制”的培養模式
傳統“師徒制”是由早期的“學徒制”教育發展而來,后來逐漸成為一種人才培養的模式,是一種典型的職業教育,不設置單獨的理論教學,其主要的教學形式是由師傅帶領徒弟進行學習、工作和生活,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以師傅的“言傳身教”作為一種教學模式,通過師傅的指導學習涵蓋行業的理論知識、實踐技能、職業操守、職業素養等。傳統“師徒制”中,師徒關系較為密切,亦師亦友,既是一種社會關系,也是一種私人關系,在中國傳統重禮教的文化中,也有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
現代“師徒制”不同于傳統“師徒制”的“一對一、手把手”教學模式,可以理解為以實際工作場景中的經驗活動學習為主。在應用型高校中,強調“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在學校內部建立真實或者模擬企業環境,由經驗豐富的一方擔任師傅的角色,帶領徒弟通過案例教學傳授徒弟專業知識,培養徒弟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
二、現代“師徒制”與傳統“師徒制”的異同點
從某些角度分析,現代“師徒制”與傳統“師徒制”具有一致性和同效性,其異同點具體表現如下:
(一)相同點
第一,教學方法的選擇。二者都強調“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寓教學于工作之中,早期都從掌握相對簡單的基本內容入手,由簡至難,不斷提升教學內容和教學難度。此外,更強調徒弟的實際操作能力,徒弟要親自動手實踐,而師傅則對徒弟進行示范、指導、修正等,最終完成教育內容和目標。
第二,教學自主權的選擇。在傳統“師徒制”和現代“師徒制”中,承擔師傅角色的一方具有一定教學自主權的選擇,包括三方面:一是徒弟選擇的自主權。師傅在選擇徒弟的時候,有著充分的自主權,既可以考慮徒弟的天資,通過一定的考核方式來確定學徒的技能水平,又可以對徒弟的道德人品、稟賦和悟性進行考察,以此來選擇徒弟;二是教學安排的自主權。二者在教學方向和教學內容中都以職業實踐能力為中心,作為師傅的一方可以對教學形式、教學方法進行自主安排,要求徒弟在一定時間內掌握工作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三是師徒關系的自主權。在學習過程中,師傅對徒弟要求嚴格,對徒弟學習期間的表現進行監控,如果徒弟不努力,可以隨時解除其師徒關系,而在其結業中,也要對學徒的表現加以評價。
第三,綜合能力的培養。現代“師徒制”與傳統“師徒制”都是在實際工作場景中學習,通過師傅對操作方法的示范、反思、改進進行實踐教學,不僅注重徒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還培養徒弟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等綜合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二)不同點
第一,學習時間上。傳統“師徒制”沒有明確的學制和年限,入學和結業的靈活性都較大,但由于其屬于個別教育,學徒是在自然的工作過程中隨機學習,學習年限一般較長,相對不固定。現代“師徒制”作為一種職業教育模式,逐漸轉變為大眾化教育,學習年限較為固定。
第二,學習身份上。傳統“師徒制”學徒往往只有一種身份,即是單純的學徒,一般是在實踐中跟隨師傅學習,在師傅指導下親身實踐。現代“師徒制”中的學徒擁有學生和學徒的雙重身份,作為學生,在學校跟隨教師進行學習,作為學徒,在生產一線跟隨師傅進行學習,將企業實踐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
第三,培養目標上。傳統“師徒制”在培養目標上更注重對技能的培養,通過工作的實踐,將徒弟培養為熟練技術工人。現代“師徒制”的培養目標則更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理論應用實踐,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
第四,學習內容上。傳統“師徒制”中,學徒主要通過觀察學習實踐技能,沒有明確的理論教學,多以隱性知識為主。相比傳統“師徒制”,現代“師徒制”不僅有實踐操作的學習,還有較為系統的理論性學習,課程體系多樣化,以顯性知識為主,還可以依據社會需求和培養方向,對學習內容進行調整。
第五,學習評價上。傳統“師徒制”中學徒學習成果的好壞完全以掌握技能的熟練程度為準,評價成果較為主觀,更多地取決于師傅的個人評價。現代“師徒制”則有一套完整有效的評價體系來確定學生的學習成果,一般以相應的資格考試作為評價標準,將理論和技能考核相結合,評價成果較為客觀。
三、現代“師徒制”的優勢
現代“師徒制”在繼承傳統“師徒制”的基礎上進行了發展,在學習形式、學習時間、行業指導、企業支持等方面突破了限制,把企業工作環境和教學環境融為一體,模擬真實工作場所,建立師傅與徒弟的關系,實現“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結合”。在學習中,學校和企業共同擔當監督、控制的角色,雙方共同擬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案,通過完成企業真實任務和其他項目任務,使培養對象能夠不斷學習、了解、掌握新技術、新工藝,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動手能力。
與傳統“師徒制”相比主要有以下優勢:
第一,能夠充分體現“因材施教”教學。現代“師徒制”是在企業環境或模擬企業環境中建立師傅團隊和徒弟團隊,采用面對面的教育方式,師傅能夠結合徒弟的天資和能力有針對性的培養,促使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
第二,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師傅通過帶領徒弟完成企業實際項目來傳授徒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雙方長期共處于一種環境,在學習過程中徒弟會遇到一些問題、產生一些疑問,而這些問題和疑問可以在第一時間里通過實踐中得到解決,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第三,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某種角度來說,現代“師徒制”教學可以看作是一種情景式教學,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通過參與實踐項目,最大程度地學習專業知識和實踐操作,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第四,能夠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生在參與企業生產過程中,明確了課程的指向性、社會性、應用性,可以通過實踐來了解自己的工作能力,了解到與職業相關的各種信息,得到較好的職業指導和訓練,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四、現代“師徒制”在應用型高校中的運用
現代“師徒制”不僅是一種有效的培養模式,也是最直接、最易于實施的人才培養途徑,它對傳統“師徒制”進行了改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師徒制”得以完善。現代“師徒制”通過傳、幫、帶等多種方式學習專業知識,在師傅的示范、講解、點撥中獲取對專業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而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這種培養模式對改變以往課程設置中理論多、實踐少、教學過程中理論實踐分離、教學場所與實際工作場景脫節、師資隊伍中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的情況有一定的借鑒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在教師方面
在應用型高校中一般青年教師數量較多,占據比重較大,他們大多來源于高校畢業的研究生,往往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有熱情、可塑性強,但缺少教學經驗和實踐經驗,而在教師群體中采用“師徒制”的培養模式可以在師傅的幫助下,有針對性地對新教師和青年教師進行指導和培養,使其能夠更快勝任教學崗位,促進他們的專業發展。
在教學經驗上,可以采用“以老帶新”的形式,以一名或多名有經驗的教師作為師傅團隊,從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課程設計、授課方法、課程考核等多方面學習教育教學技能,還可以結合自己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效果與師傅進行溝通和研究,促進新教師的角色轉換和教學能力的提高。在實踐經驗上,可以從校內“雙師型”教師及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人員中選擇師傅團隊,通過實訓課、實際項目等提高新教師和青年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既能講課,又能承擔實際項目,理論水平和動手能力均高。
此外,學校應鼓勵新教師和青年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與企業形成長期合作關系,經常參加企業的實際生產活動,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實踐能力,加強專業化師資隊伍的建設。
(二)在學生方面
應用型高校更加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現代“師徒制”的培養模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學校和社會的人力資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
從學校方面來說,可將校內教學分為課堂教學和師徒教學,課堂教學仍是傳統的教學班上課,多以理論課為主,主要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師徒教學則是通過師徒結對進行針對性教學,多以實踐課和課外輔導為主,在學生在對專業有一定了解之后,可以通過自我推薦選擇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作為師傅,師傅利用課余時間、互聯網資源等多種形式進行輔導,通過項目任務的完成,提高學生的個人技能和職業素養。
從社會方面來說,一方面可選擇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社會人員作為師傅,把專業中較為前沿的知識引入課堂,以企業項目和實際案例進行講解,將理論知識與社會需求接軌,拓展學生知識面;另一方面,可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在課程教學后,將學生帶領到企業進行實踐,將專業理論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除此之外,已經有了實踐經驗的高年級學生還可以作為“小師傅”,通過“學生帶學生”的方法帶領低年級的學生學習基本的實踐操作方法,實訓老師則可以擁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實踐過程的重難點問題。
(三)實踐教學方面
在應用型高校中,由于師資力量不足、教師職業能力缺乏、校內實訓條件有限、校外實訓基地較少等情況,使得課程體系不合理、教學組織不靈活,導致實踐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較少,而校企合作則是搭建“學校+企業”的實訓平臺,既解決這一問題,又實現校企雙贏。
校企合作是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培養學生的技能的一種培養模式,需要建立具有一定實力和規模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主要通兩種方式,一種是學校與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建立實習基地,在學生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情況下,將學生送到企業的崗位上由企業老師繼續培養;另一種是學校引進企業,建立真實的“校中廠”,將學校自建的實訓場所與企業進行結合,形成校內企業化環境。在這種企業化環境中,需要充分挖掘校企合作中企業的潛力,利用企業資源,為學生提供實踐和實習場所,聘用有經驗的企業人員作為師傅,有效地解決了校內專業教師實踐能力不足和實踐場地缺少的問題。
在校外實踐教學中,企業和學校結合企業崗位需求和實踐教學目的,共同制定實踐教學計劃,通過真實企業項目實踐,使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最大限度的掌握崗位所需要的能力,實現學生到員工的直接轉變。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師傅所擁有的專業技能更好地、更快地傳承下去,促進學生快速成長,滿足企業對技術人才的需求。
五、總結
綜上所述,現代“師徒制”的特點是“雙主體育人”、“雙導師教學”、“雙重身份學習”,結合社會需求和崗位需求,培養出具有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將“師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運用到應用型高校中,一方面解決師資隊伍缺乏實踐應用教師的問題,使實踐課程的設置更能符合專業發展和課程建設,同時將更多實際生產項目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校內企業環境真實化,加強了企業、學校、學生三方的聯系,將課堂教學、企業實踐、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連通,既能使學生、教師、企業教師之間產生一種親密、和諧的教學關系,又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保障教學質量,實現了招生與招聘、上課與上崗、畢業與就業三者的融合。
參考文獻:
[1]林凜.現代師徒制教育模式探索[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36):170.
[2]余烽,屈賢.現代師徒制下師資隊伍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12):9-10.
[3]范玉紅,商冉,敬佩.應用型本科高校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培養的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6,33(03):171-175.
[4]姜彬,孫哲.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現代師徒制培養模式實施研究[J].才智,2019(25):158-159.
作者簡介:馬金鑫(1989-),漢族,女,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講師職稱,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